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摘 要】“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与主导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给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文章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结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以期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
根据2005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加强组织和管理”,“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所以,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无论是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还是从教育部、中宣部对高校思政课的要求来讲,都需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创新,找到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这必然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与主导模式,强调教育要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转变,突出强调实践性教学,着力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契合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企业、学校为教学主体,以半工半读为学习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在学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与传统强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即注重学生理论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集理论、技能、经验有机统一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表现为:一是双主体。即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主体,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符合其特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来满足和推动企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达到企业、学校双赢的效果。二是双课堂。即通过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两个课堂的作用,实现培养对象从“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变,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便于使学生更快走向社会。三是双教师。即在这中教育模式中,教师队伍中既包括学校中的各科老师,还包括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等,通过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对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第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在中共中央、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定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今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过去的教育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注重学生学科性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今天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更需要大批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人才。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则在教育过程中既通过学校课堂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等,又通过企业实训让学生掌握未来从事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切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让大学生更快更好实现学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通过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学校教学条件和实训资源,节约新进员工培训所需的费用,解决了企业对员知识更新的后顾之忧,推进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缓解了在专业导师以及实训场地、设施不足的压力。现在我国最早建成的一批国家高职骨干示范院校还利用学院师资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让企业从中收益。而企业也通过场地出让,对学生技术训练,给高职院校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