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改革之研究.doc

发布:2018-03-02约7.27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改革之研究 2O1O12体育世界.学术 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改革之研究 邵俊文韩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对网球运动的功能和学校网球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了研究 分析.研究得出:网球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磨练意志等功能,存在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不足,应该采取加强硬 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等措施 关键词:网球运动;网球选修课;应对策略 1前言 网球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爱 好者参与到网球这项运动当中.为适应潮流,我国高校适时开 展了网球课,来满足学生学习和参与该项运动的需求.由于多 方面的原因,网球课的开展存在很多不足,严重影响了网球课 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喜欢网球运 意识,是网球选项课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 献资料,访谈了有关专家学者,并结合了网球运动以及教学实 践的规律,针对目前大部分学校网球选修课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革措施和办法,旨在促进高校网球选 修课的健康发展.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动,并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本文以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方法以及改革措施为研究 13,通过观察分析比赛情况,实验组正反手技术比较全面,对球 场的整体意识加强,对照组反手技术相对薄弱,在比赛中不能 很好的把握全场,通过与对照组学生进行交流,得知在比赛中 以反手失误居多. 4正反手同步教学教法分析及应注意的问题 4.1正反手同步教学教法分析 总结教学实验中的经验体会,结合教学理论,得出网球正 反手基本技术同步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立正确,完 整的正反手技术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正反手握拍方法;强调 正更手击球过程中的协调用力,保持身体处于平衡状态;强调 判断与移动在正反手击球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步法练习正反 手徒手挥拍击球动作,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教师充 分发挥讲解示范作用,穿插辅导学生练习,随时纠正练习中出 现的错误动作. 4_2正反手同步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网球初学者来讲,由于缺乏网球技术的理论知识,个别 学生对网球技术接受慢,理解浅的现象在所难免.总结正反手 基本技术同步教学实验过程,结合体育教学相关理论,在网球 正反手技术教学中以下问题应该一起重视. 421应重视讲解示范的作用.技术动作在讲解示范时,不仅 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且还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特别是示范动作非常协调,漂亮时,这种作用就更加明显. 422重视本体感觉的建立.网球正反手基本技术的学习过 程,也就是身体各相关肌肉建立正确的本体感觉的过程.在进 行动作学习的开始阶段,先进行徒手练习,使学生体会完成完 整技术动作时的肌肉感觉. 4l23注意球感的培养.球拍是手的延伸,网球运动的任何 一 个击球动作都必须通过手持球拍来完成,球拍是击球的工 具. 4.24注意步法练习.步法是掌握好网球各项技术的前提, 在其他技术的实际运用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4.25注意多用语言调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 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通过教学实验后的技评,达标测验,肌电图测试对比 分析及实验后的教学比赛结果表明,网球正反手同步教学是一 种符合网球技术学习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并能够在教学中实际 应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512任何课程,都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 挥.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课由于其特殊性,其教学方法更是 必须立足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个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为核心 去培养学生,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 段等才具有科学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513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问的教学比赛结果可以看出,正 反手同步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正反手基本技术的过程中,建立 了良好的动力定型,提高了正反手技术在运动实践中的灵活运 用能力,增加了击出球的稳定性,提高了正反手在网球运动实 践中击球的成功率,增强了学生在进行网球对打过程中对全场 的整体意识,加大了对全场的控制能力. 52建议 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扩大实验范围,充实实验结果,为 网球初学者尽快掌握规范,全面,实用的网球基本技术提供切 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J黄瑶j-国近代网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回顾LI1.体育文化导 刊.2(1o2年()1期:47—48 『2J王红云对21世纪我国高校网球热的预测UJ.四川体育 科学.1997年()1期:58一川 I3】梁斌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 …山东体育科技,2()(14,1:67—68+71 i4】张启迪.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研究与实践U].攀枝花大学 ,2()()!(3):54—56 (作者简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