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产物
教学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课前准备: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
(1)实验器材的准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
(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进行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讲述: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几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我给她说要爱护花草,因为花草和我们一样都是珍贵的生命。于是她把手中的面包揉碎撒到了草地上。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让小草吃面包,我给她说:小草不吃面包,喝点水,晒晒太阳就饱了。第二天中午该吃饭了,她要水喝,然后跑到太阳地里说:不吃饭了,晒晒太阳就饱了。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能从老师讲的这个小故事中提出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总结:人进行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外界摄取的,植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植物自己制造的吗?这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怎样研究呢?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二、实验探究
出示课件: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
1、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吗?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注意强调“光下”这个条件。
2、作出假设: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然后让学生假设。
如果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那么不在光下就不形成淀粉。(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随时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
3、制定计划:
思考:首先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合理的实验思路。针对假设需要做对照实验吗?对照的是什么条件?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答:光是对照的条件,是研究的变量。
依据光所做的对照实验中,以下哪一种方案更能体现实验的严谨性?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1)两盆植物上分别选一片叶子进行对照。
(2)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子进行对照。
(3)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子的两部分进行对照。
学生答:选择第三种方案。尽量让学生解释选择的原因。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思路以及单一变量的设计原理,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是要研究的条件不一样。在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条件是“光”。第三种方案中一片叶子的两个部分是变量最少的,所以选择第三个方案。
4、实施计划:
尝试合作
通过合作尝试小实验来验证淀粉遇碘变蓝,同时使学生学会相互配合,为下一步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小实验---淀粉的检验
要求:用碘液滴到面包上,观察面包颜色的变化。
(由组长指挥,实验员进行操作。纪录员纪录。)
现象描述:淀粉遇碘变蓝,可以用这个方法验证淀粉的存在。
(2)小组讨论:
a.绿色的叶影响观察淀粉的变蓝,怎样把绿色处理掉?
b.实验前应避免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怎样处理?
通过组长的领导,小组看书讨论解决。然后选择小组进行发言。脱色,是为了避免绿色的存在影响观察滴碘后变蓝的淀粉。叶绿素易溶于酒精,而酒精又易燃烧,因此将叶片进行隔水在酒精中加热,确保实验的安全。
暗处理,是为了清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植物在黑暗中不形成新的淀粉,原先的淀粉又被利用掉。经过暗处理后的植物叶片内基本上不含淀粉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叶片从新开始制造淀粉进行验证。
教师对实验提出要求:
(1)课前实验小组的同学已经对叶片进行了暗处理,同学们在将叶片上的黑纸片摘除时用笔划出遮盖的范围。
实验的注意事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点燃用火柴,熄灭用灯帽。如不小心,酒精灯翻倒着火,不用慌张,用教师准备的湿毛巾盖住即可。
由小组长看着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组内实验。(强调组长的责任,以及组内的配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参与探讨。)
注意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注意观察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以叶片变黄白色为适宜。15分钟的时间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分析:由学生进行。
滴碘变蓝的区域(有淀粉)
滴碘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淀粉)
变蓝的区域(接受了光照)
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接受光照)
受光 淀粉 变蓝
5、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勘误)绿叶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条件,淀粉是产物。
三、归纳总结
动动脑筋:及时强化实验过程和落实结论。通过把错乱的实验过程的正确排序,使学生对实验的步骤进一步理解和吃透。由叶片的染色情况分析叶片的受光情况,逆行理解和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结论。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把实验步骤再回忆一下。
(1)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