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OK探讨.ppt

发布:2017-03-25约9.7千字共8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 第一节???人类染色体 第二节???染色体畸变 第三节???染色体病 第一节???人类染色体 一、人类染色体的特征和类型 细胞培养与染色体制备 正常人外周血或细胞 RPMI1640培养基+15%小牛血清=5ml 370C,培养68 hr 加秋水仙素,培养2~4 hr(抑制细胞分裂) 收集细胞 离心,去上清液(1000rpm/10 min) 低渗处理,0.075 M KCI,370C,25min 预固定,甲醇:冰醋酸=3:1 离心,去上清液(1000rpm/10 min) 重复固定三次 制片,染色,观察,染色体分析 每一个中期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每一条染色单体由一个DNA分子螺旋而成。 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两条染色单体通过一个着丝粒彼此连接。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两臂,长臂(q)和短臂(p)。 人类染色体形态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1/2处。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5/8处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7/8处 二、人类的正常核型 核型(Karyotype)分析 组别 染色体编号 大小 着丝粒位置 A 1~3 最大  中、亚中 B 4、5 大 亚中 C 6~12+X 中 亚中  D 13~15 中 近端 E 16~18 较小 中、亚中  F 19、20 小 中 G 21、22 +Y, 最小 近端 核型的描述 46, XY 46, XX 2、染色体显带 染色体显带:经不同的方法处理染色体,经染色后使染色体在纵轴上显示明、暗或着色深、浅相间的横纹即显带(Banding)。 这种带对每一条染色体来说都是独特的,可以区分和确认每一条染色体。 显带方法: G-显带:是最常用的方法。标本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应用Giemsa染色,镜检、分析,显示深染和浅染相间的带纹。 R-banding 反G带,因其恰好与G带着色深浅相反 除G显带、R-显带外还有: Q-显带:荧光显带,同G显带带纹。 T-显带:末端显带, C-显带:着丝粒显带。 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能够观察到前中期染色体,比中期染色体更伸展,这样观察的分辨率更高,可显示550~850条带,即高分辨染色体。 显带染色体识别 常规G-banding使每个单倍体(24条染色体)都可以显示350~550条带, 每条带大约代表5x106~10x106bp的DNA。 每个基因长度不等,从102bp(a珠蛋白基因)~2x106bp(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估计平均每3000bp为一个基因,每条染色体可能代表几个或几百个基因 G显带深染带富含AT,富含长分散DNA序列,是DNA的重复区域,不编码表达基因,G显带浅带,富含GC,含有许多转录基因。这种DNA在间期核中呈现较为伸展的状态。除了转录基因之外,它含有短分散DNA序列。包括Alu序列。染色体上大多数断裂点和重排被认为是发生在浅染带。   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能够观察到前中期染色体,比中期染色体更伸展,这样观察的分辨率更高,可显示550-850条带,即高分辨染色体。 第二节、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在某些内部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可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称为染色体畸变。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 (numerical abnormality) 细胞内整个染色体组或整条染色体数量上的增减称为染色体数目异常。 1、分类: (1)整倍体异常 (2)非整倍体异常 整倍体异常(euploid) 细胞内整个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形成整倍性的改变。 ① 单倍体(n):见于正常成熟配子(精子和卵子) ② 多倍体(n≥3n):见于自然流产的胎儿中,是人类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非整倍体异常 指体细胞中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了一条或几条,为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 ① 亚二倍体: 在2n基础上减少一条或数条染色体。(单体型2n-1) ② 超二倍体: 比二倍体(2n)多一条或数条染色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