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染色体和连锁群总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染色体和连锁群 Chromosome and Linkage group 基本知识 遗传的染色体假说:Sutton在1903年根据基因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的平行关系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假说。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Sutton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由摩尔根的学生Bridges在1916年发现果蝇X染色体不分开现象得到充分的证实。因此,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也就成了学说。 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不只是一个基因,而是带有很多基因,并且在染色体上是以直线方式排列的。 6.1 基因连锁的发现 1906年,W.Bateson和R.C.Punnet研究了香豌豆两对性状的遗传。一对是花的颜色,紫花对红花为显性,一对是花粉形状,长形对圆形为显性。 当两个非等位基因a和b处在一个染色体上,而在其同源染色体上带有野生型A、B时,这些基因被称为处于相引相(couplingphase)(AB/ab);若每个同源染色体上各有一个突变基因和一个野生型基因,则称为相斥相(repulsion phase)(Ab/aB)。 赫钦森(C. B. Hetchinson,)玉米测交试验 籽粒颜色: 有色(C)、无色(c) 籽粒饱满程度:饱满(Sh)、凹陷(sh) 相引相测交试验; 相斥相测交试验。 测交:相引相 测交:相斥相 连锁交换规律 处在同一染色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遗传时,联合在一起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重组类型的产生是由于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局部交换的结果。 连锁和交换的重组称为染色体内重组(intra-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因染色体自由组合而产生的重组称为染色体间重组(inter-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 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理 6.2 基因重组与染色体交换的证实 1931年,McClintock和她的女博士生B.Creighton以玉米为材料进行了一项试验,为染色体交换导致遗传重组提供了第一个有力的证据。 在B.Creighton和McClintock的结果发表没几周,C.Stern又发表了果蝇实验的证据。 6.3 交换和重组值 染色体内重组是交换的结果,但交换不一定导致重组。两基因间发生奇数次交换才导致重组。 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的基因群称为连锁群(linkage group),排列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及其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属于同一连锁群。一个二倍体生物的连锁群数应和其染色体对数相等。 在少数的生物中如雄果蝇和雌家蚕都不发生重组,称为完全连锁。1922年英国的J.B.S.Haldane提出,凡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个体。 雄果蝇及雌蚕的连锁基因一般不发生交换,为完全连锁。 ********************************************************************************************************* 摩尔根说这是由于基因之间的交换(crossing over)产生的。这种连锁,后来叫不完全连锁 交换值 ①.概念: 交换值(重组值):在测交实验中重组型配子占所有 类型配子总数的百分数。 重组值= 一般用测交方法进行 重组值= ②.交换值的含义: (1)、交换值不可能大于50%。 (2)、交换值的大小代表了连锁基因的连锁强度,反映了基因间在色体上的相对距离 。0时 ? 50%时 ? 0- 50%时? (3)、它反映了发生交换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率。 ③.连锁与交换规律的实质:连锁基因在遗传传递中共同行动而表现出完全连锁;又由于在形成配子中部分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换,所以产生了少量重组类型而表现出不完全连锁。(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并在遗传上表现出连锁与交换现象。 重组率测定 玉米籽粒的糊粉层颜色基因C和饱满度基因Sh是连锁的。杂交亲本为相引相时,有如下结果: 基因间的距离越长,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多,因此交换值(crossing-over value) 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基因间距离的长短。但由于无法直接测定交换率,只有通过基因的重组率(recombination frequency)来估计交换频率。 重组频率(RF)=重组型配子数目/(亲组型配子数目+重组型配子数目)。单位是图距单位m.u.(map unit)或厘摩(centimorgan, cM)。 有时虽发生了交换(如双交换),但没有导致重组,因此,重组值并不完全等于交换值,而是重组值小于交换值。 6.4 基因定位与染色体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