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17 难忘的泼水节 精华版2024-2025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docx
第6单元17难忘的泼水节精华版2024-2025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难忘的泼水节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难忘的泼水节》,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语言运用: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思维发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泼水节的习俗,懂得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包容和友善的人际交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难忘的泼水节》了解泼水节的习俗、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风情。
-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泼水节到了,人们互相泼水,表示祝福”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修辞手法运用:指导学生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水花四溅,像无数的小银球在空中跳跃”。
2.教学难点
-文化理解:由于泼水节是云南傣族的传统节日,学生对这一文化背景了解有限,难以完全理解其文化内涵。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导致情感体验不足。
-语言表达: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时,可能存在理解偏差,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难忘的泼水节》课文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泼水节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傣族文化的介绍资料,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工具:准备彩色粉笔、黑板或电子白板,用于展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泼水节的庆祝场景。
4.教室布置:设置讨论区,让学生分组讨论泼水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泼水节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泼水节吗?你们在什么时候听说过或见过泼水节?”
展示一些关于泼水节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傣族人民的庆祝活动、泼水节的场景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
简短介绍泼水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如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洗去一年的不幸和邪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泼水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意义。
过程:
讲解泼水节的历史起源,包括其与傣族文化的关系。
详细介绍泼水节的庆祝流程,如泼水、舞蹈、美食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泼水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泼水节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泼水节案例进行分析,如泼水节在不同地区的庆祝方式、泼水节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泼水节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泼水节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泼水节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泼水节的现代意义”、“泼水节的文化传承”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泼水节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泼水节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泼水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泼水节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泼水节的文化内涵。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泼水节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体验其他民族的文化节日。
知识点梳理
1.泼水节的起源与历史
-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了解泼水节的起源,以及它与傣族文化的关系。
2.泼水节的庆祝时间与地点
-泼水节通常在农历新年(泼水节)期间举行。
-了解泼水节的主要庆祝地点,如云南傣族地区。
3.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与习俗
-泼水:泼水是泼水节的核心活动,象征着洗去一年的不幸和邪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