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炔烃与二烯烃.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炔烃和二烯烃 通式:Cn H 2n-2 * * * * * * * * * * * * 第一节 炔烃 一、炔烃的结构与同分异构 1 结构 (1)C:SP 杂化,直线型分子。键角1800 ,碳碳叁键键长 121Pm (2)碳碳叁键由一个σ键和两个 互相垂直的π键组成,π电子云呈圆筒状 2 同分异构 碳架异构,碳碳叁键位置异构,与二烯烃的异构 (1)命名原则与烯烃类似,只需将“烯”改为“炔” (2)分子中同时含有 C=C 和 碳碳叁键时: 选择含有 C=C和碳碳叁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编号以双键和叁键的位置之 和最小为原则 ; 和相同时,以双键位次最小为原则 5 4 3 2 1 3-戊烯-1-炔 1 2 3 4 5 1-戊烯-4-炔 二、炔烃的命名 三、炔烃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比重比相应的烷,烯烃偏高 (1)非极性分子,微弱的色散力。 (2)直线性分子,较易靠近,使分子间作用力略增。 (1)炔键碳原子核比烯键碳原子核较为暴露,除发生 亲电加成外,还可以发生亲核加成 (2)端炔表现一定的酸性 四、炔烃的化学性质 SP 杂化碳的 S 成份多,电负性大,更强地吸电子, 使核更暴露 CSP-H 键电子更靠近碳原子 (一)碳碳叁键的反应 1 还原 (1)催化加氢 完全氢化 快 (a)分步加成:炔 烯 烷 (b)反应无法停留在烯烃阶段 部分氢化 (a)反应停留在烯烃阶段 (b)顺式加成得顺式烯烃 ( 2) 产物为反式烯烃 2 亲电加成(比烯烃难) (1)与 X2 (a)炔烃加成活性小于烯烃 无σ- P超共轭 2个σ- P超共轭 更稳定 (b)反应分步进行 (c)第一步加成形成卤代烯,X 吸电子降低双键 亲电加成反应活性,故反应可停留在第一步 (d)立体选择性:主要生成反式烯烃 (e)与 Br2 反应可用于鉴别炔键 (2)与 HX (b)反应分步进行 (a)服从马氏定则 (c)反应可停留在第一阶段,大多为反式加成 (d)炔烃加成活性小于烯烃 (3)与 H2SO4 水溶液 烯醇式 (a)需要Hg2+ 催化才能顺利进行 (b)服从马氏定则 (c)互变异构:两种异构分子通过质子转移位置而 相互转变的一种平衡现象 乙炔 醛 其它端炔 甲基酮 3 亲核加成(比烯烃易) (4)硼氢化反应 (a)硼氢化—氧化反应,相当于与水反马氏加成 (b)制备顺式烯烃 端炔 醛 非端炔 酮 (二)炔氢的反应 乙炔的酸性:小于水和醇,但比氨强 酸性: 稳定性: 负离子的一对电子处在 S 成份愈多的杂化轨道中, 愈靠近原子核,受核束缚力大,负离子越稳定,碱性 越弱,相应酸的酸性越强 1 炔氢被碱金属取代 炔负离子是很好的亲核试剂 2 炔氢被重金属取代 (2)重金属炔化物在干燥状态下易爆炸,生成后 用 HCl 或 HNO3 处理 (1)鉴别端炔 (三) 氧化(比烯烃难) (1)控制氧化得 1,2-二酮化合物 (2)剧烈氧化 (a)推测炔键的位置 (b)炔烃的鉴别反应 (四)乙炔的聚合 五、制备 1 乙炔的工业来源 2 炔烃的制法 (1)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2)伯卤代烷与炔钠反应 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1 分类 (1)聚集二烯烃(累积二烯烃):两双键共用一个碳原子 (2)共轭二烯烃:单,双键交替排列 (3)隔离二烯烃(孤立二烯烃): 第二节 二烯烃 2 命名 原则与烯烃类似 (1)选择主链时要包括两个双键,称“某二烯” 5 4 3 2 1 2,3-二甲基-1,4-戊二烯 (2)某些双键不在链端的二烯烃,需要标明构型 (2E,4E)-2,4-己二烯 (3) 围绕共轭双键间单键旋转,可产生两种平面型构象 S-顺-1,3-丁二烯 S-反-1,3-丁二烯 二、共轭二烯烃 (一)结构 π π C1 C2 C3 C4 (1)C:SP2 杂化,各有一个P轨道侧面重叠,即 C2与C3之间有一定程度重叠 (2)两个π键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成一个整体,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