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民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1.ppt

发布:2017-09-20约1.77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 3 课 制作 定海一中 政史地组 第一目 “商鞅之死” (1)、原因、经过、结果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3、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 4、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5、“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第二目? “富国强兵的秦国” (1)经济上: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实力增强. (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3)军事上:“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目? “变法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课堂巩固 1、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对商鞅变法认识?  1、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2、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3、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3、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5、“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6、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 ? A.没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是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8、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