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商鞅变法》(人民版选修1).ppt

发布:2018-12-15约2.79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商鞅变法 ②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 大变革的时期? ①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体现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原有宗法秩序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重建政治经济制度,各国改革风起云涌 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1)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   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继承父志,立志改革,广纳贤才, 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重要条件: 商鞅来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从这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①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 必要性:大变革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地主阶级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富国强兵的需要。 ⑴秦孝公等国君的励精图治。 可能性: ⑵商鞅以其突出的思想理论和果敢、坚定、 诚 信的行为赢得了秦孝公的支持,赢得了秦国的人心,为其变法提供了有利得条件 练一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 法?又为什么能变法? 具体措施和内容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奖励 第一阶段 前356年 第二阶段 前350年 废井田,开阡陌 推广县制 统一度量衡 改革特点 全面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彻底 核心 ——“农战”和“法治” 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1、军事方面 二、改革的内容 2)严肃军纪 提高军队战斗力 1)废除井田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 2、经济方面 2)奖励耕织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3、重农抑商 积极: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 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活力 其深远影响有: 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3、政治方面 3)轻罪重刑 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思想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措施 作用 特点 军事 奖励军功,军功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核心是农战和法制;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确立土地私有制;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经济交流。 政治 废分封,设县制; 什伍连坐制; 强化中央集权;控制人民;保证变法执行。 具有 全面性、彻底性。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生活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刺激小农的积极性。 成功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1、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2、结果: 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为什么? 成功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 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1、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实行坚决,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具全盘计划。 7、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执法如山,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成功原因: 性质是一次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作用:积极方面: ①秦综合国力大增,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封建制度在秦确立起来; ③也对后世产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