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课件(人教版选修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 *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春秋战国的历史概念: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纷争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决 定 封建经济 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力 ? 铁器、牛耕的 出现与推广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 私有制确立 决 定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思想: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诸侯纷争,战争频繁 军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春 秋 诸 侯 争 霸 1、背景:王室衰微(经济基础开始动摇 分封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2、目的:争夺土地、人口,争做霸主 3、性质: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 4、过程:齐桓公首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5、影响 B、加速了奴隶制的衰亡,为社会 发展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A、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争霸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大 统一奠定了基础。 D、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 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 霸 齐桓公:“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宋襄公 楚庄王:楚王问鼎 秦穆公 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诱敌深入) 五 霸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注释—鼎: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体现王权集中 和至高无上,反映国家统一民族昌盛 战 国 兼 并 战 争 1、七雄格局形成的标志:三家分晋,田 氏代齐 2、七雄 韩国 赵国 魏国 楚国 燕国 齐国 秦国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前260) 3、战争实质:新兴地主阶级夺权 4、战争的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局部 统一);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 了民族融和 (围魏救赵)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思想: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诸侯纷争,战争频繁 军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壮大实力以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承认土地私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 1、齐国管仲改革 2、鲁国改革 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履亩而税”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 军事上:整顿和发展军备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 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政治上:《法经》 4、楚国吴起改革 3、魏国李悝改革 政治上:限制贵族权力; 免余官,减俸禄,禁私托; 经济上:变相没收旧贵族土地; 军事上:养兵,奖励军功。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 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⑴秦孝公支持改革 (三)秦国面临的局势 1、不利状况:落后,且改革无根本改观 (客观原因与必要条件) 2、有利因素: ⑵君主权力较为集中,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⑹三家分晋,使秦国外患减、人才聚 ⑸各国变法所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⑷秦国民风质朴,有尚武精神 ⑶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约前390年—前338年) ◆人物概述:商鞅 公孙氏,卫国国君后裔; 投奔魏国——遭忽视; 投奔秦国(孝公)——被重用; 任左庶长,官至大良造,赐封商地 两次推行变法:前356年,前350年 二、变法的指导思想与目的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优势,并巩固统治。 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1)废井田,开阡陌 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1、经济方面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三、变法的主要内容 1、经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