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历史上的今天 1888年12月23日,荷兰画家梵高用剃须刀割下自己左耳的一部分 1872年12月23日 李鸿章奏请试办轮船招商局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课标内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重点 商鞅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特点 ■难点 正确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跃: (4)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2.政治: (1)世卿世禄—— (2)封邑制—— (3)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4)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力量崛起。 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 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中央集权制 俸禄制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3、军事 4、文化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相地而衰征” (2)鲁国的改革: 公元前594年“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 (2)楚国吴起变法:收爵禄、迁贵族、裁冗官、禁私门 【合作探究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2015年重庆文综)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 B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立木建信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一、变法目的: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以巩固统治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以农富国 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提高生产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增强经济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稳定财政收入 3、统一度量衡 “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二)强兵之举—以功强国 政治上:1、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提高军队战斗力 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政治上:2、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司法上:1、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指本人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但因与犯罪者有某种关系而受牵连而入罪,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司法上:2、根据李悝《法经》制定秦律 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统治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风俗习惯上: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2、商鞅变法的措施“奖励军功”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 ) ①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②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③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④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工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一、商鞅之死 商鞅之死原因? 2 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1 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其过程必然充满了斗争! 1、政治: 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影响: 2、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3、军事: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势如破竹,统一六国 秦王扫六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