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17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docx
《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叶圣陶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金华双龙洞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新、思维发展与品质。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将提高对自然景观的审美鉴赏能力,理解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此外,通过课文的阅读与分享,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认读和书写能力,对文章的基本结构有了初步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子分析和段落理解。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自然景观的描写,对描绘自然美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欣赏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探索自然景观充满好奇和兴趣,喜欢通过阅读来获取新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喜欢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视觉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听觉或动手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二是对作者描绘的自然景观进行深入理解和感受;三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时可能会感到困惑。此外,如何在阅读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挑战之一。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便于课堂阅读和课后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记金华的双龙洞》相关的图片,如双龙洞的实景照片,以及视频资料,用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实验器材:无特殊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合理安排座位,确保学生可以舒适地观看多媒体资源,并方便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图片,提问学生是否去过类似的洞穴,或者想象一下在洞穴中探险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自然景观的描写文章,如《黄山奇石》等,让学生分享对自然美景的印象和感受。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叶圣陶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洞穴的景色,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通过课文中的具体描述,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帮助学生理解洞穴中的地质现象。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讨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仿写一段描述自己熟悉景点的文字,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
教师指导: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修改语句,提高表达效果。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洞穴描写的关键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然,多进行文学创作。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写一篇短文,描述该景观的特点,并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下周一把作业交给老师。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知识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叶圣陶对金华双龙洞的整体描绘,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不同部分的景色特点。
2.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如何增强了对洞穴景观的描绘效果。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如“孔隙渐渐窄了,我们便到了内洞”、“内洞和外洞的景象大不相同”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4.作者对金华双龙洞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语文知识
1.生字词学习,包括生字的读音、书写和词义理解,如“孔隙”、“石钟乳”、“石笋”等。
2.词语搭配的学习,如“闪烁着光亮”、“绿色的世界”等,理解搭配的用法和效果。
3.句式的学习,包括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以及不同句式对文章节奏和韵律的影响。
4.段落结构的学习,如何通过段落之间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内容连贯、有序。
三、文学鉴赏
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细腻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