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锻炼学生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描写双龙洞的顺序和特点,把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
②学习并运用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作者在描写双龙洞时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②掌握如何将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作者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双龙洞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4.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双龙洞的美妙景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学生)好的,老师。
二、整体感知
(教师)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双龙洞的顺序和特点。
(学生)我找到了,课文先写了洞口,然后是外洞,接着是孔隙,最后是内洞。
(教师)很好,同学们找得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作者在描写这些地方时,有哪些特点?
(学生)我觉得作者在描写洞口时,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洞口写得生动有趣。
(教师)非常好,比喻和拟人使得洞口更加形象。接下来,我们看看外洞的描写。
(学生)外洞的描写也很生动,作者用了很多形容词,比如“宽敞”、“明亮”等。
(教师)是的,这些形容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外洞的宏伟和明亮。现在,我们重点来分析孔隙和内洞的描写。
三、深入探究
1.孔隙的描写
(教师)孔隙是连接外洞和内洞的通道,它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一下孔隙的描写。
(学生)孔隙很窄,只能容下一人通过,而且非常陡峭。
(教师)非常好,孔隙的狭窄和陡峭,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描述时的紧张和刺激。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孔隙的。
(学生)作者用了“曲折”、“险峻”等词语。
(教师)是的,这些词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孔隙之中,感受到了它的神秘和险峻。
2.内洞的描写
(教师)内洞是双龙洞的精华部分,作者对它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内洞的句子,并分析一下。
(学生)内洞很大,有两条石柱,像两条龙。
(教师)很好,内洞的描写既写出了它的规模,又通过石柱的形象,展现了它的奇特。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石柱的。
(学生)作者用了“石柱如龙”、“形态各异”等词语。
(教师)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内洞的雄伟和神奇。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在描写双龙洞时,有哪些特点?
(学生)作者在描写时,既注重细节,又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得描写生动形象。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在描写上,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用笔去描绘。
(学生)好的,老师。
五、课后作业
1.仿照课文,写一段描写家乡美景的短文。
2.搜集有关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与同学们分享。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下节课我们再见。
(学生)好的,老师再见。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地理大发现》: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中国自然景观的书籍,如《黄山》、《张家界》等,以拓宽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并了解中国各地的自然奇观。
-《大自然的秘密》:这本书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如洞穴的形成、地下河流的奥秘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自然摄影集》:通过欣赏优秀的自然摄影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捕捉自然景观的美丽瞬间,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摄影技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