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讲加减法的巧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年级数学 活动课
前 言
这套书定名为《新世纪小学数学活动丛书》。开宗明义,是为 21 世纪的孩子们编写的数学课外读物。小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需要主动、和谐、富有朝气的课堂学习,也需要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好的教科书重要,好的课外读物同样重要。好的课外读物应当是生动的、趣味性的。读来有趣就会产生兴趣,对于小学生,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本丛书以通俗的语言、流畅的文笔讲述古今中外的数学名题、趣题和智力游戏,展示出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激发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们引进深奥有趣的数学世界之中。好的课外读物应当是科学的、知识性的,虽然以课本之外的内容为主,却不离开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本丛书是一个数学百宝园,+,-,×,÷的来历,完全数、勾股数、亲和数??样样都有,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就靠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各年级的数学活动课本,使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给孩子们的数学能力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好的课外读物还应当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感。每一代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链条。本丛书通过“四色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等著名数学问题的发现、探索和求证过程,通过阿基米德、高斯、欧拉等伟大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向孩子们展示一个富于挑战性的数学世界,使孩子们知道,数学发展到今天,是多少代数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历史就要进入 21 世纪,接力棒就要传到我们手中,我们怎么办?从而激励孩子们从小爱数学,从小学数学,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有了好的课外读物,还有一个怎样读的问题。看数学书不同于看小说,不能读得太快,要边阅读边思考。当把一个问题的题意弄清后,最好不要立刻就看下面的分析解答,而是自己独立思考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解这道题,必要时手头准备好铅笔和纸,写写算算画画,进行一些必要的计算和推导,然后将自己想的方法与书上的分析解答进行比较,看看各有哪些优缺点。这样把眼、脑、手结合起来,边读边想边算,比单纯的阅读收获更大。如果能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集思广益,那么大家都会得到更多的收获。数学并不难,只要有信心,有兴趣,多动脑筋,多思考,多练习,每个孩子都能把数学学好。3~6 年级数学活动课可供学有余力,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质和准备参加各级小学数学竞赛的学生作教材使用。本丛书作为向新世纪的献礼工程,由北京竞赛数学研究所策划。自 1995年底开始,历时近三年,马传渔、魏有德、周应斌、继承、朱华伟、齐世荫、梁北援、余文熊、翁丽丽、章明等作者,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分类、整理、编撰,并几易其稿,为本丛书付出大量心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始至终给予本丛书大力支持。在此,对参予本丛书编写的所有作者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表示诚挚的感谢。
刘京友
三年级数学 活动课
第 1 讲 加减法的巧算
在进行加减运算时,为了又快又准确,除了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巧算方法。加减法的巧算主要是“凑整”,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求和。这种“化零为整”的思想是加减法巧算的基础。先讲加法的巧算。加法具有以下两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其中 a,b 各表示任意一数。例如,5+6=6+5。
一般地,多个数相加,任意改变相加的次序,其和不变。例如, a+b+c+d=d+b+a+c=?
其中 a,b,c,d 各表示任意一数。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a+(b+c),
其中 a,b,c 各表示任意一数。例如, 4+9+7=(4+9)+7=4+(9+7)。
一般地,多个数(三个以上)相加,可先对其中几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
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综合起来应用,就得到加法的一些巧算方法。
1.凑整法
先把加在一起为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加起来,然后再与其它的数相加。
例 1 计算:(1)23+54+18+47+82; (2)(1350+49+68)+(51+32+1650)。
解:(1)23+54+18+47+82
=(23+47)+(18+82)+54
=70+100+54=224;
(2)(1350+49+68)+(51+32+1650)
=1350+49+68+51+32+1650
=(1350+1650)+(49+51)+(68+32)
=3000+100+100=3200。
2.借数凑整法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例如,计算 976+85,可在 85 中借出 2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