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1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
2024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1(新版)商务星球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2024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地图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学习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地形地势特征,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对地理环境的敏感性,形成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同时,通过分析地形地势的分布,学生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此外,学生将通过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多样性,增强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图的阅读和基本地理概念的理解。他们能够识别地图上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并具备初步的区域认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相关的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通过地图和图像来理解地理概念;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动手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地形地势特征时,可能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对复杂地形地貌的理解困难,难以将抽象的地形概念与实际景观联系起来;二是空间思维能力不足,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地形地势的三维图像;三是对于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有限,难以从数据中提取地形特征。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地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教学资源
-地形地势相关的地图集,包括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等。
-地形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景观图片。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或在线地图平台,用于展示地形数据和分析。
-教学课件,包含地形地势特征的讲解内容和互动环节。
-实地考察记录表,用于学生实地考察时的数据收集和记录。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学资源。
-教学模型或教具,如地形地势模型、地图拼图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形特征。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形地貌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不同的地形吗?这些地形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地图知识,如地图的阅读、比例尺、方向、图例等,为学习本节课的地形地势特征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
举例说明: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华北平原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形地势的特点。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探究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发放地形地势特征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环境。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地形地势特征,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家乡的地形地貌资料,分析其特点及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3)准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观察和记录地形地势的变化。
教师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地理知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并能识别地图上的这些地形要素。
2.地理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分析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提升了地理思维能力,能够从地理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
3.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地势模型、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参与实地考察活动,增强了空间想象能力,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地形地势的三维图像。
4.数据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从地图、图表等地理数据中提取信息,分析地形地势特征,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5.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6.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