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地形复杂多样(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商务星球版).docx
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商务星球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商务星球版)
本节课内容选自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和地形特点。通过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等的影响,培养其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对我国地形地貌的全面认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理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空间概念和地图识别能力。对于地形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知识具有好奇心,对探索我国的地形特点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理解地理现象。学习风格上,学生中既有偏好视觉学习的,也有偏好听觉和动手操作的学习者。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解困难,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形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地形时,可能会因为空间想象力不足而难以把握地形特征。此外,对于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和影响,学生可能存在混淆,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实例进行区分和讲解。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2.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地理学习网站。
3.信息化资源:地形分布图、地势变化动画、相关地理知识视频。
4.教学手段: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我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形的整体特征。
2.提出问题: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的地势和地形有什么特点吗?这些特点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掌握地形复杂多样的类型及分布。
2.教学重点: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的类型及分布。
3.教学步骤:
a.讲解地势特点:通过展示我国地势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的分布规律,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b.讲解地形类型:介绍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五种地形类型,并展示各类型地形的分布特点。
c.分析地形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农业、交通、气候等方面为例,说明地形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内容:结合教材,设计若干选择题和判断题,让学生巩固对地势和地形特点的认识。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拓展内容:介绍我国其他省份的地形特点,如西藏、新疆等。
2.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六)总结提升(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势和地形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反思,教师点评。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注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理解这一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并了解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2.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3.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了如何分析地形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讨论农业发展时,学生能够考虑地形对耕地类型和种植结构的影响。
4.地理实践能力:
学生在了解我国地形特点的基础上,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在规划出行路线时,考虑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5.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形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形成了更加全面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