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部分:教学过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依据和立论基础,也是我们党制定现阶段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掌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能够找准我们的坐标点,避免脱离实际的失误。
●本章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一节包括二个方面内容: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提问(师生互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犯了最大的两个错误是什么?请同学们回答。
对,一是大跃进的错误,二是文革的错误。
这两个错误的实质在于我们对自己所处的阶段认识不清。大跃进的错误在于社会主义刚建立就急于向高级阶段过渡,而“文革”的错误在于认为整个社会主义都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这是两个自相矛盾的错误,一是拼命向前推,一是向后拉,归根结底还是对所处阶段认识不清楚所致。这一定位使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巨大损失。因此,我们搞现代化,首先必须清楚地认清我们所处的坐标方位,也就是从我们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我国最大的实际。认清社会主义本质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本质即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回顾历史,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1827年11月“社会主义”一词在英国欧文主义的定期刊物《合作杂志》中第一次出现以来,世界范围内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就绵延不绝。在创立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也都曾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出过探索和回答,这些探索成果可以概括为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
●1、马恩的原则性设想
●第一个“公式”: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的计划调节+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这是马恩关于未来社会面貌的大致设想,这个“公式”主要是从“特征”的角度对未来社会作出描述、是以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为蓝本的,而且是以“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页)即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条件的。
●2、列宁的实践
列宁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文章中,把未来社会分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强调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发展阶段做具体阐述。
●1、政治经济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绝对的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
2.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发环节。落后的资本主义
3. 大胆创新:“一国革命,首先胜利。”再成燎原之势
●第二个“公式”:
“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 + 美国的技术和
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 + = 总和 = 社会主义。”
简化:无产阶级专政+电气化=社会主义
列宁的公式包含三大要义:一是强调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国家政权;二是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发生积极的经济联系;三是强调发展高度的社会生产力。这三大要义在后来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都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展开。但遗憾的是,随着列宁的过早去世,这些探索未能继续深入下去。
3、斯大林的解读
●第三个“公式”,即斯大林的公式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一元化意识形态。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一度成为社会主义的“样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问(师生互动):
同学们想一想,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请看1953年—1995年中国经济波动曲线
●我们再看一下“这世界变化快”的材料:
“文革”结束后,人们急切地想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从1978年起,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发达国家。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赴西欧访问,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访问英国,他听说约占全英国人口70%的普通老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感到非常惊讶。
●“我们落后了20年!”
他想失业工人大概是一贫如洗吧,带着“访贫问苦”的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