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二部分第六章第二节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大纲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部分 第六章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一、选择题
(2008·四川高考)下图表示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下图,回答1~3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A.10% B.20%
C.30% D.40%
解析:1982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分别是20 000万人和80 000万人,总人口为100 000万人,故城市化水平约为20%。
答案:B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解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而乡村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说明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长迅速。
答案:D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解析:由图可知90年代后期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该国城市化水平不到50%,还未进入郊区化阶段。
答案:C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4~5题。
4.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字母A~E反映的现象是( )
A.城市化过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解析: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答案:A
5.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A B.乙——B
C.甲——B D.乙——F
解析:甲第三产业比重非常高,乙第一产业比重非常高,A阶段、B阶段城市人口比重低,因此乙——B组合正确。
答案:B
(2010·长沙模拟)图中,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回答6~7题。
6.①图中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
C.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
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
7.②图反映了该市(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图中地价升高,一般是交通通达度提高的结果,不可能是城市规模变小的结果。图反映城乡过渡带快速扩大,而城市核心区增长很慢;证明城市发展很快,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的郊区城市化过程。
答案:6.A 7.C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8~9题。
8.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读图可知,在阶段I和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增长。在阶段,城市化水平仍在提高,但工业化水平却在下降。阶段城市化曲线斜率大于阶段,说明阶段城市化速度快于阶段。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起于1800年,之后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至197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4%,可能属发达国家。阶段,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C
9.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现代服务业
A.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二战后,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产业主要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这些产业新增了大量就业机会,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地位下降,新增就业机会很少。
答案:C
10.下图为“某城市工业集聚规模随时间变化示意图”。符合该城市工业分布和规模变化规律的是( )
A.T1~T5阶段,市区环境逐渐恶化,交通压力增大
B.T1~T3阶段,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
C.T1~T5阶段,市中心工业规模持续扩大
D.T3~T5阶段,郊区工业规模逐渐大于市中心
解析:由图可知,T4、T5阶段工业迁往郊区,市中心工业规模缩小,郊区工业规模已大于市区,有利于市区环境和交通压力的缓解。
答案:D
阅读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完成11~12题。
降水量
(mm) 径流总
量(mm) 地表径
流(mm) 地下径
流(mm) 蒸发量
(mm) 城市中
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
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
11.北京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A.地下水位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减少
解析:从表中数据看,北京城市建设导致市中心径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