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里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行车里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脚蹬一圈 车轮转动
前齿轮转1圈 后齿轮转?圈
(二)探究齿轮的旋转规律。
操作实验: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微型的自行车齿轮模型,大家看,(出示齿轮学具)这个大的齿轮就相当于自行车的前齿轮,那这个小一点的齿轮就相当于自行车的后齿轮,用红色小棒代替脚踏板用力踏,前齿轮就带动后齿轮动起来了。下面,我们同桌之间就带着问题,一边操作、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齿轮转动研究表】
观察内容: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几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结果:
学生操作后交流反馈,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观察。在小齿轮上先插一根牙签作记号,然后数出大齿轮转了一圈时,小齿轮转了3圈。
(2)数齿轮的齿数。先分别数大小齿轮的齿数,发现小齿轮一共有10个齿,而大齿轮一共有30个齿,因为大小齿轮转的路程是一样的,它们转的齿数和它的圈数是成反比例,所以大齿轮转1圈时,小齿轮就转了3圈。
(3)计算周长。通过测量得出,大齿轮的半径是3厘米,小齿轮的半径是1厘米,大齿轮周长就是小齿轮周长的3倍,因为它们转过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小齿轮转动的圈数就是大齿轮转动圈数的3倍。
(三)研究前后齿轮的关系
通过测量、计算都发现了大齿轮转1圈时,小齿轮转3圈,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观察,两个齿轮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获得关系式: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
【评析:让学生从解决车轮的问题到转变齿轮的问题的转变,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转化,而解决齿轮中的问题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简易的自行车齿轮模型,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发现齿轮的关系,同时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方式和充分交流也促使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三、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提问:刚才我们共同发现了在自行车中前后齿轮运动的规律,得到了“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这个重要的结论,现在你能根据这辆自行车中的信息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前齿轮齿数:33齿 后齿轮齿数11齿 脚蹬一圈自行车能行多远?
发现:这些信息能求出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了几圈。
(板书:后齿轮转?圈= )要求自行车行驶的路程,还必须知道车轮的周长。
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
脚蹬一圈前进路程 = 车轮周长 × 车轮转动圈数
前齿轮转1圈 后齿轮转?圈=
【评析:学生在经过提出问题、层层分解、逐步思考后,正确建立了各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最终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充分感受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
四、解释应用,发展能力
(一)解决问题:现在老师提供给你妈妈和小明他们两辆自行车各自齿轮和周长的信息,你能来计算一下他们脚蹬一圈自行车能前进的路程吗?
学生自行解决后,思考:观察你们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刚才开始上课的时候,大家对小明和妈妈的比赛预测的结果是不一定,现在对于他们俩比赛的结果你有新的想法了吗?
(二)拓展认识。选择“前齿轮42齿、后齿轮12齿”这种组合速度虽然最快,但骑起来却是最费力的,其他几种组合虽然速度没有它快,但骑起来的感觉却没有它来得费力。(课件表格出示各种组合力度情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