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长泰县农场中心小学 黄海梅
整合渗透、互动促进克瑞拉格.贝瑞特博士说过:“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师。”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方式,高密度、大容量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输,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或隐性地贯穿于教学当中,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渗透、互动促进。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教师要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直观而形象的画面,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克服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主动发挥电教手段优势,形色共现,声情并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一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揣摩作者遣词造句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融入,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手段。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国庆阅兵”的录像。“你最喜欢成为哪一方阵中的一员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向往那片蓝天,喜欢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的空军。”“我对大海情有独,我愿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高科技在军事现代化的今天举足轻重,我梦想当一个科技尖兵。”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置身于阅兵盛典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认知,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皮亚杰指出,合作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建构中是一种主要形式。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它强调学习的实践性、亲历性、指导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参与意识,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人翁地位,投入到“读、思、议”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几年来,我坚持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激发学生广泛参与为目标,以讨论、交流、质疑等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为载体,促进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实现由教师讲授为主到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为主的转变。例如《詹天佑》一课,在对“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的探究时,我利用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动画课件,启发学生联系《斜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框架,从而明白火车如何利用两个火车头,一头拉一头推来爬上陡坡的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理解教学难点,留下深刻印象。
三、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是利用计算机的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等特点,融图、文、声、像于一体,能进一步简化教师操作,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本身,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坚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我教学的一个特点。我注重发挥计算机优势,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如教学《长征》一课,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较深奥,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又比较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片段,再现当时特定的环境,烘托气氛。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时而跟着一起欢呼雀跃,时而悲伤不已。在接下来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
四、运用多媒体引导感悟,拓展教育内容
语文学科具有德育渗透功能,课文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特别是通过多媒体的绘声绘色、入情入境的展示,容易引导学生一方面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实现教学过程与德育教育渗透的水乳交融。
通过探索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把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传达给学生,培养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战争时期学习环境的恶劣,硝烟,引导学生立志奋发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