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21 古诗词三首 精华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docx
第7单元21古诗词三首精华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包括《山行》、《登高》和《望天门山》三首古诗。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形式上,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有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学会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培养推理、判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山行》、《登高》和《望天门山》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具体包括:
-掌握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如节奏、停顿和声调,能够准确表达诗的情感。
-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例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要让学生理解“斜”字所表达的意境。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比如《登高》中诗人由景及情,从登高远眺到感慨岁月流逝的情感转变。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具体包括:
-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如《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所蕴含的自然景观与哲理。
-把握古诗的深层情感,例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所表达的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留恋。
-古诗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登高》中涉及的节日习俗和诗人杜甫的历史背景,这些内容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个人的理解和感受,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深化理解。
2.教学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诗人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中的情景,增强体验感。此外,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创作以古诗为主题的绘画或短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3.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和诗人图像,增强直观感受。同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古诗的逐句解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有没有去过美丽的山川?”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然过渡到《山行》这首诗。
-回顾旧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春晓》等,讨论这些诗中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山行》、《登高》和《望天门山》三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的基本内容。
-《山行》:介绍作者杜牧,讲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如“远上寒山”、“白云深处”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登高》:介绍作者杜甫,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从登高远眺到感慨岁月流逝,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
-《望天门山》:介绍作者李白,讲解诗中的自然景观与哲理,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美景的热爱和留恋。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并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首最喜欢的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改写或创作一首新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帮助。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进行深入研究和赏析,撰写一篇短文,内容包括诗的背景、意象、情感和哲理等。
-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知识点梳理
1.《山行》
-作者:作者:杜牧
-诗的基本内容:描绘了诗人远行至寒山,沿途欣赏美景,停车驻足,沉浸在枫林晚霞之中的情景。
-关键字词:寒山、斜阳、白云、枫林、停车坐爱
-意象:寒山、白云、枫林、斜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