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和《变形记》联读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促织》和《变形记》联读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促织》和《变形记》联读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本节课以我国古典小说《促织》和外国现代派小说《变形记》的对比阅读为主线,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通过分析两篇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中分析作品内涵;增强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与见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促织》和《变形记》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
难点:分析两部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性探讨的深度和表现手法的差异。
解决办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找出两部作品的共性与差异。具体策略如下:
1.设计表格,让学生梳理《促织》和《变形记》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主题表达。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想,挖掘两部作品对人性的探讨。
3.结合时代背景,讲解两部作品产生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4.开展课后延伸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现代派小说的特点。
5.老师适时点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促织》和《变形记》的电子版文本,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和评论文章。
3.多媒体资源:搜集与两篇文本相关的图片、视频,用于辅助讲解和激发学生兴趣。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白板和便签纸,便于学生讨论和记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促织》和《变形记》的封面及作者简介,引导学生关注两篇文本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提问:“你们听说过这两部作品吗?它们分别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时代?”
-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介绍两篇文本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用时25分钟)
2.1分析《促织》(用时10分钟)
-老师讲解《促织》的情节梗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
-提问:“《促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经历了哪些挫折?最终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促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分析《变形记》(用时10分钟)
-老师讲解《变形记》的情节梗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
-提问:“《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发生变形?变形后的生活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变形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3对比分析(用时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提问:“《促织》和《变形记》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两部作品的共性与差异。
3.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部作品,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课堂提问与互动(用时10分钟)
-老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促织》和《变形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老师提问:“你们认为,《促织》和《变形记》分别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社会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部作品,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深入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醒学生关注课后延伸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现代派小说的特点。
6.总结与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延伸阅读,撰写读后感。
知识点梳理
1.《促织》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蒲松龄
-背景:清代中期,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
2.《促织》的情节梗概
-主人公成名因征税陷入困境,被迫捕促织(蟋蟀)以缴纳官税
-成名的儿子为救父亲,化身为促织,最终成名因促织而致富
3.《促织》的人物形象
-成名:善良、勤劳、无奈、悲剧性人物
-成名的儿子:天真、无私、勇敢
4.《促织》的主题思想
-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
-批判封建官吏的贪婪与无情
5.《促织》的艺术特色
-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特色
6.《变形记》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
-背景:20世纪初,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