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血液循环副本.ppt

发布:2015-09-16约2.67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一)生成动力—毛细淋巴管内外压力差 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回流的生理功能 1.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2. 回收蛋白质 3.淋巴结的防御屏障作用 4.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 课后习题 1. 动脉BP是如何形成的? 2. 影响动脉BP的因素有那些?是如何影响的? 3. 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 4. 影响V回心血量的因素有那些? 5.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谢谢 五、微循环 (一)概念: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 微循环示意图 3. Cap前 括约肌 4.通血Cap 5.真 Cap 1.微动脉 2. 后微 动脉 7.微静脉 6.动-静脉吻合支 (二)组成: 七部分 后微动脉 微循环的组成 (一) 微循环的血管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富含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起到“总闸门”的作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Cap。的起始处,数个平滑肌呈环形排列,受体液调节,起到“分闸门”的作用 通血毛细血管:较真Cap。口径粗,血流速度稍快 真毛细血管:单层内皮细胞组成,通透性极大 动-静脉吻合支:起于微动脉,止于微静脉,血流速度快 微静脉:是微循环的“后闸门”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血液→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网→微V (二) 血流通路 2.直捷通路: 血液→微A→后微A→通血Cap→微V 3.动-静脉短路: 血液→微A→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物质交换 促进血液回心,保证循环血量 调节体温 迂回通路 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 微循环三条通路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直捷通路:血液→微A→后微A→通血Cap→微V 骨骼肌中多见,经常开放,不能进行物质交换,加速骨骼肌中血液回流。 2. 迂回通路:血液→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网→微V 为血液-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控制着真毛细血管的交替开放,局部代谢产物的聚集是导致括约肌舒张的直接原因。 3. 动-静脉短路:血液→微A→动-静脉吻合支→微V 皮肤微循环中多见,通常关闭,调节体温,几乎不进行物质交换。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通血Cap. 血流速较快 促血回流 A-V短路 微A→A-V 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真Cap.网→微V 主要场所 →微V a.前括约肌开放 b.前括约肌关闭 (三)微循环的血流量的调节 组织代谢产物↑ 后微A与Cap前 括约肌舒张 真毛细血管开放 血流量↑ 组织代谢产物清除 后微A与Cap前 括约肌收缩 真毛细血管关闭 血流量↓ 微循环的血流量的调节 六、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前提: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二) 生成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力量 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部位:真毛细血管 A V +30 +12 毛细血管血压 -25 -25 血浆胶体渗透压 -10 -10 组织液静水压 +15 +15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10 -8 = 有效滤过压 = 生成 回流 A V +30 +12 毛细血管血压 +15 +15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25 -25 血浆胶体渗透压 -10 -10 组织液静水压 +10 -8 = 有效滤过压 = 生成 回流 动力: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Cap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A端 EFP=(30+15) - (25+10)= +10mmHg V端 EFP=(12+15) - (25+10)= - 8 mmHg A端 V端 V端 A端 90% reabsorption filtration 0.5% 组织液 10% lymph(尤其protein) Cap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滤过量=Kf× EFP 过程:Cap A端的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液体 滤出而成组织液;Cap V端的有效滤 过压为负值,组织液回流入Cap。 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引起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