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1讲课.ppt

发布:2017-05-06约1.66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一节 分子结构 化学键 离子键 金属键 共价键 (1) 价键理论基本要点 自旋不同的未成对电子可以配对形成稳定的共价键——稳定性 一个电子与另一个电子配合后,就不能与别的电子配对——饱和性 原子形成分子时,原子轨道要同号重叠,且在核间距一定的情况下达到最大重叠——方向性 共价键的键型 2. 价键理论应用 判断能否成键 判断成键数目 例1 说明为什么 H2 可稳定存在,He2 则不能。 H 中有单电子, He 中无单电子 例2 说明为什么形成H2O 。 O未成对电子两个2p轨道上,H的单电子的轨道为1s,可以和O的2p轨道形成两个σ键 2. 杂化轨道理论 形成分子 (成键) 过程中,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各价层轨道可以重新组合(杂化)形成等数目的新的原子轨道 ( 杂化轨道) 轨道杂化的条件 孤立原子不提及杂化 杂化是在同一原子的不同轨道间进行的 参与杂化的轨道能量要相近 杂化过程中轨道总数不变 杂化轨道特点: 改变了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 杂化轨道成键能力强,能量降低,稳定。 sp2 杂化轨道 组成:1个s + 2个 p → 3个 sp2 杂化轨道理论说明 杂化是解释问题的一种方法。首先是有构型,不能解释,从而提出此理论 杂化过程不可人为的确定顺序 杂化从能量角度考虑,杂化轨道成键能力强,能量降低 CH4(等性) NH3(不等性) H2O (不等性) 四面体 三角锥 V型 指向正四面体顶点 1个s+3个p = 4个sp3 sp3 BF3 C2H4 C6H6 平面三角形 指向平面正三角形顶点 1个s+2个p = 3个sp2 sp2 BeCl2 HgCl2 C2H2 直线型 指向直线两端 1个s+1个p = 2个sp sp 例子 分子形状 空间取向 组成 类型 * * * * 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定义: 类型 一、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 (2) 本质:静电引力 (1) 形成:正负离子间互相吸引 (3) 特点: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配位数较高 1. 离子键 2. 离子化合物 (1) 离子晶体: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交替连接构成 (2) 特点:室温下呈固态,熔点都较高。 熔融状态的离子化合物可以导电。 二、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 1. 价键理论 自旋相反 自旋平行 成键 不成键 本质:由于两个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间自旋不同的电子相互配对,原子轨道重叠,系统趋于稳定 HCl 分子成键 √ O2分子成键 2s2p 轨道 N2分子成键 + + – (2) 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 (1) 杂化轨道理论提出:解释分子几何构型 激发 杂化 轨道重叠 CH4 分子形成过程示意图 C 原子基态 2s 2p 2s 2p 激发态 sp3 杂化态 sp3- s 成键 (3) 杂化轨道的类型 sp 杂化 组成: 1个s + 1个 p → 2个 sp sp - sp轨道间夹角180°,呈直线型。 sp2 – sp2轨道间夹角120°, 呈平面三角型 2s2p 轨道 激发 杂化 sp2 杂化态 sp2- p 成键 轨道重叠 2s 2p 激发态 2s 2p B 原子基态 BF3 分子形成过程示意图 一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 sp3杂化 组成:1个s + 3个 p → 4个 sp3 sp3 – sp3轨道间夹角109°28′, 呈正四面体型 激发 杂化 轨道重叠 NH3 分子形成过程示意图 2s 2p N 原子基态 sp3 杂化态 sp3- s 成键 sp3 不等性 成键sp3 – sp3轨道间夹角107°,分子呈三角锥型 成键sp3 – sp3轨道间夹角104°45′,分子呈角型 C2H4 sp2杂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