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说课稿.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说课稿
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说课稿 第三节 人口迁移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2、评论上述问题后阅读书中活动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观察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2、观察教材图1-11“XX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XX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讨论探究如下问题: XX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 XX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特点是什么? 3、阅读书中材料了解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另外, 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 4、课堂训练: 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 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 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总结 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教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学法讲练结合、观察法 板书 时间分配 复习5分钟 讲授新课20分钟 练习、回答问题10分钟 拓展训练10分钟 总结3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篇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课稿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 2.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案例分析,结合所在家乡的具体个案,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读图分析,理解我国北方城镇与南方城镇在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 3.自主探究,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2.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1、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