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贷款与贴现业务核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贷款的摊余成本 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法: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实际利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三.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 初始计量:初始确认贷款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后续计量:贷款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四.科目设置 一级科目:贷款 明细科目:本金、利息调整、已减值 贷款分为已减值贷款和未减值贷款 当贷款发生减值时,将贷款账面金额红字按明细分别转入贷款(已减值)科目下,借:贷款- 已减值;借:贷款 - 本金(红字)。 例1:某银行在2007 年1 月 1日发放一笔本金为1000000 元的5年期贷款,假设到期一次还本,按年付息,贷款年利率为5%,交易费用为100 000 元。当前账面价值或初始确认金额为多少? 1 100 000 求实际利率 借:贷款 ---本金 1000 000 贷款 ----利息调整 100 000 贷:吸收存款 1000 000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100 000 接例1 2007年12月31日 利息收入=1 100 000×3.7625% =41 387 应收利息=1 000 000 ×5%=50 000 利息调整摊销=50 000- 41 387=8613 借:应收利息 50 000 贷:利息收入 41387 贷款---利息调整 8613 (二)整体出售与销售型证券化 贷款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应当将下列两项金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2.因转移而收到的对价。 2008年1月20日,甲商业银行与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协议,甲商业银行将其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的贷款共100笔打包出售给乙资产管理公司,该批贷款总金额为8 000万元,原已计提减值准备为1200万元,双方协议转让价为6000万元,转让后甲银行不再保留任何权利和义务。2008年2月20日,甲商业银行收到该批贷款出售款项。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60 000 000 贷款损失准备 12 000 000 营业外支出 8 000 000 贷:贷款 80 000 000 (二)融资型证券化 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如附追索权 不应当将其从企业的账户及资产负债表上注销,应继续确认所转移的金融资产整体,因资产转移而收到的对价,视同企业的融资借款,应当在收到时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如贴现中的短期借款 单项金额重大且存在减值的客观证据的贷款采用未来现金流量贴模型进行单项测试计量减值;单项金额不重大和尚未识别减值迹象的贷款采用迁徙模型或滚动率模型的方法进行组合测试计量减值。 由于银行业监管部门对各家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率有严格的监管达标标准,各家银行在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贷款减值准备会计政策时,仍兼顾了监管达标要求,贷款减值准备的余额会出现高于减值测试结果的情况,审计师审计时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也认同该结果。 虽然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进行贷款五级分类的次级、可疑、损失三类贷款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会计准则下已经发生损失的贷款的概念,但是贷款五级分类,为会计上的贷款减值损失的确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以贷款五级分类为次级、可疑、损失但又不限于这三类资产为存在减值客观证据的资产,确认为已减值贷款;正常和关注类贷款为不存在减值客观证据的资产,确认为非减值贷款。 新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贴现会计核算的变化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