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说课稿 (新版)济南版.docx
(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说课稿(新版)济南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说课稿(新版)济南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围绕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旨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血液的基本组成及功能,增强学生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理解血液成分及其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2.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3.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血液的运输功能。
4.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对血液健康的重要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组织、器官等,以及一些基础的生物学实验方法。然而,对于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物质运输的原理,学生可能只有初步的了解,缺乏系统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生物学实验尤其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来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血液的复杂结构和功能时可能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对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此外,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此外,学生可能对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等)的功能和形态缺乏直观的认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血液成分、功能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准备血液样本、显微镜、试管、吸管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实验操作台,营造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实验探究的课堂环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情况。
2.提出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它如何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器官?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血液具有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2.重点讲解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3.讲解白细胞的功能:防御和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4.讲解血小板的功能:促进血液凝固,止血。
5.讲解血浆的功能:运输营养物质、激素等。
三、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提问: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血液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运输、防御和保护等生命活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观察: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实验记录: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数量。
3.教师提问: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功能。
五、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血液凝固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血液凝固是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各种成分的协同作用。
2.拓展:讨论如何保持血液健康,预防血液疾病。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讲授新课(15分钟):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讲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及协同作用。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巩固练习(10分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提问(5分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拓展知识面。
教学双边互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梳理
1.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含有水分、蛋白质、电解质、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