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权《流通概论》第十四讲流通政策的内涵与作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流通政策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流通政策的来源 “流通政策”概念是80年代由日本引入我国; 所谓“流通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以流通为对象的公共政策; 这一定义包含两层意思: (1)流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 (2)流通政策的对象是流通。 日本学者对流通政策的理解 流通政策是以商品流通过程为对象的公共政策,是关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等政府权力对商品流通过程即流通机关、流通活动、流通机构等的介入、干涉的基本方针以及依此建立的手段体系。 流通政策一般理论 流通政策就是国家或政府对流通产业实施保护、扶持、调整和促进所采取的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流通政策就是针对流通领域的“市场的失败”而进行的公共介入。 1、市场机制本身所固有的缺点(如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和不确定性等)所致; 2、市场机制调节时所引起的一些不良后果(如收入分配不公平等)。 二、制度创新是中国流通产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 纵观20多年我国流通制度变迁过程,可以看出这一轮制度变迁主要是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竞争,减少流通环节的过程 也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创新过程 至今为止,我国流通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流通组织的市场化改革:确保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个体私营商业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商业企业的迅速发展 突破了改革前单一的国有流通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国有流通企业进行了“承包制”、股份制改革,实现了组织创新 (2)市场交易制度创新:确保了流通产业繁荣发展的市场机制 经过市场化取向改革 价格转由市场供求决定 市场机制已经在商业领域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3)管理制度创新:流通产业发展的秩序保障 政府对流通产业的管制正朝向间接调控的方向转变 国家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规范流通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监控物价的法律、法规和适当的行政手段来实现对流通的间接调控 世界潮流 经济性管制走向社会性规制 政府角色从“越位”向“定位”转变 由“缺位”向“到位”转变 (4)对外开放: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流通领域的改革开放就是推动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重要举措之一 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国内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业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这使得中国的流通业现阶段发展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和急速扩张性 继续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流通产业结构不合理 2.竞争环境不公平 3.市场秩序混乱 4.部分重要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 5.中介组织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我国流通领域的制度缺陷 1.流通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不明确 2.政策创新过程中缺少环保的视角 3.流通立法与流通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4.行政垄断与行政审批制度的“审轻管”的缺陷 5.流通主管部门分割且缺乏有效沟通 6.流通政策的制定过程不够科学化 我国缺乏一种实施制度的环境和条件 并不缺乏制度创新的能力,但缺乏一种实施制度的环境和条件 近年来,我国流通领域中建立了不少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规、规则。但是不执行、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没有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 流通政策体系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 三种治理 移植治理 跨域治理 互动治理 互动治理 互动治理:通过沟通形成共识的过程 流通政策的形成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为了让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加强政府与各个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沟通非常重要。 也是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 跨域治理 跨域治理: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部门、团体或行政区因彼此之间的业务、功能和疆界相接重叠而导致权责不明、无人管理或者当跨部门的问题发生时,由政府各部门通过合作和契约来解决棘手难以处理的问题 流通管理体制属于跨部门管理 ,应从三方面着手: 要以全局性的思维携手解决问题。 打造互利的对话平台以达成共同的意见。 建立一套伙伴关系的绩效问责制度。 移植治理 移植治理:是一种以制度为导向的学习,知识分享的过程, 制度移植是一项制度扩散的行为,政府在决定借鉴之前,不能任意、草率的剪接,要经过三个步骤来达到知情决策 : 1. 察觉 2.考量斟酌 3.应用 三、最后的思考 流通政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流通政策的终极目标---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新命题 转型是道路,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流通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顾客是上帝,只有取得消费者的支持,流通企业以及流通产业才有明天 除了资本的理论以外,需要“人”的视角 第十五讲思考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