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主要涉及货币的起源、演变、使用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学生将通过学习货币的历史演变,培养对历史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对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认知,同时激发对国家经济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兴趣,提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金属货币、纸币等不同形态的演变过程。
②掌握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世界银行(WorldBank)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③分析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①理解货币从实物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这一转变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②分析世界货币体系的复杂性和多边性,以及不同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结合实际案例,理解货币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在应对货币危机中的角色。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货币的历史演变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体的货币危机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货币的演变过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图表和关键信息,增强直观性。
2.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的网络资料和视频,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互动软件:使用教学互动软件,如在线问答、投票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互动性。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货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使用钱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钱的来历和它的发展历程呢?”
展示一些关于货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古代的贝壳货币、金属货币等,让学生初步感受货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货币的基本概念和它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货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货币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货币的发行、流通、兑换等。
详细介绍货币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运作机制。
3.货币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货币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货币案例进行分析,如金融危机中的货币贬值、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货币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表现。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货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货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电子货币的兴起对传统货币的影响”。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货币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货币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货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货币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货币知识。
7.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货币的短文或报告,可以选择分析一种货币的历史演变,或者探讨电子货币的未来发展趋势。
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结合课堂所学,完成作业。
知识点梳理
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产物,最初以物物交换形式存在。
-货币的发展历程:从实物货币(如贝壳、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