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的第15课,标题为“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货币的使用:介绍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2.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分析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包括金银本位制、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等。
3.现代货币体系的特征:阐述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构成、运行机制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4.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分析我国在参与世界货币体系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演变及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思维、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学生将能够:
1.历史思维:理解货币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货币体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国际视野:认识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作用,理解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
3.批判性思维:评估不同货币体系对国家经济稳定的利弊,培养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货币的使用发展历程、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背景及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难点: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复杂过程及其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分析。
解决办法:
1.通过历史案例和实物展示,形象生动地介绍货币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演变。
2.利用时间轴和流程图,梳理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重要事件,使学生能够清晰掌握体系的发展脉络。
3.结合实际经济数据和政策文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帮助学生理解货币政策与经济形势的关系。
4.对于难点,采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世界货币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设计课后作业和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货币发展史相关图片、世界货币体系演变过程的图表、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讨论区域,确保学生分组讨论的顺利进行。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货币发展史的PPT和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视频,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货币是如何演变的?”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何会崩溃?”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数据监控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教材和预习材料,对货币的使用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有初步了解。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教师进行初步评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货币实物图片,引出货币的使用话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货币演变过程和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关键节点。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不同货币体系对经济的影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过程。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重点难点。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积极参与思考,提出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加深对货币体系运行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复杂概念和理论。
-实践活动法: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实践理论知识。
-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在小组中的交流和合作。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分析现代货币体系对国家经济影响的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经济学术文章和在线课程链接。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并提供具体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对货币体系知识的理解。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