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经济报纸发展和出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区域性经济报纸发展和出路
区域性经济报纸的发展一直是业内关注的一个难题。2000年1月,山东经济日报划归大众报业集团,6月更名为经济导报,从此走上了探索创新的发展之路,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本刊特邀请大众报业集团编委、经济导报社总编辑王修滋,探讨区域性经济报纸的发展和出路问题。
市场逼出的发展之路
《青年记者》:目前国内的18家省级经济报,处境普遍不好。而经济导报社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办报途径,这两年来实现了扭亏为盈,保持了高速增长,走出了一条两报(经济导报、新晨报)一网(山东财经网)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发展战略架构。您是怎样确定这样的发展路径的?其优势是什么?
王修滋:这种发展思路完全是市场逼出来的。
省级经济报原来几乎每个省都有,有几家还是省政府的机关报。后来有的垮掉了,有的不得已转型了,剩下大概18家大都生存艰难。其艰难,绝不是哪一两个人的水平问题,而是机关报向市场报转型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而其艰难程度则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具体到经济导报,可能更难一些,几乎濒临绝境。
所幸的是,我们身处大众报业集团这棵“大树”之下,有集团先进文化的引领、政治资源的共享和经济实力的支撑。这使我们在走市场化之路时,多了几分坚定和自信。但路还要靠自己去闯。
困难像山一样横亘在面前,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区域性经济报发展路径和盈利模式的选择这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现实是,经济导报定位于高端财经报,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要有十年磨一剑、坐得“冷板凳”的耐心。而紧迫性在于,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嗷嗷待哺!思考和选择的过程是一种煎熬,但最终我们形成了共识:完善结构,以主报扩大影响力,占据主流媒体阵地,同时创办都市文化类的子报,以子报抢占市场,子报反哺主报,母子携手并进。这种母子型结构,具有互补性强、联合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支撑。
经过对市场的理性分析,报社果断决定实施“孵化器战略”,即以经济导报的刊号孵化培育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具有良好成长预期的周刊,定位于普通大众,我们为这个周刊起名《他+她周刊》,为文摘类周报。因为市场定位准确,虽然市场零售定价一元,但发行量却一路窜升,已经具备了吸纳广告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发行本身基本不亏。
后来,我们成功兼并重组了山东省妇联主管主办的《家庭生活报》,《他+她周刊》变身为《新晨报》,两报并肩前行的局面初步形成。
山东财经网的创办,则完全是基于对新媒体无限前景的膜拜和报网互动的基本需求。现在,山东财经网已有模有样,如果你想从网上了解山东财经,你非得点击这个网站不可,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和今后建设网站的方向。
按照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原则,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拼杀,现在,《经济导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财经媒体,《新晨报》在山东文摘类报刊市场上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山东财经网已初具规模和特色。两报一网站(经济导报报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发展战略架构已经建立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1~8月,报社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了2.5倍,职工收入显著增加。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我们在收购《家庭生活报》的过程中,大众报业集团党委给了我们坚定而及时有力的支持,没有这种关键时刻的关键支持,或许经济导报还在痛苦地挣扎,还在生死线上徘徊。
依靠自我积累,实现滚动发展
《青年记者》:财经媒体的成长和发展,基础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成长。传媒专家陆小华就认为,一个财经媒体要依托于一个有活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体,至少应该是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区域性聚集地,或者是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像上海,北京,就有条件成长起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经济导报是怎样实现突破,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的?
王修滋:曾有人断言:区域性经济媒体死路一条。其理由冠冕堂皇: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读者对经济信息的需求是多元的和无国界的。言外之意,区域性经济报纸没有市场。我向来十分尊重专家观点,但绝不盲从于某一种学术权威。山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庞大的经济体,GDP已过3万亿元,人口超过一个亿,这几乎相当于欧洲几个国家的总和。这就是经济导报能够立足山东并且能够做大做强的基础。说到市场,我坚信这样一点:优秀的企业满足市场,伟大的企业创造市场。
我个人认为,资讯应是经济类日报的基本品质。但中国传统的媒体只重视信息的量,对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则较弱。经济导报作为一张周三报,应当突出对信息的整理、加工与分析、整合的功能,突出对财经事件的解读和对财经人物的臧否等功能,同时兼顾实用性强的资讯与信息,以全球化的视角、全国性的取材办区域性的财经报,精耕细作山东财经新闻。
言易行难。突破口在哪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