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汇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5
1、教育的概念
我国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势教育”之争:
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将教育定义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2、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第一: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第二:动物界没有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类能够将经验类化,使人具有自觉的类意识。
第三: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类是终身教育。
综上所述: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3、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对象、活动目的、活动方式三个维度分析)
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与人类的发展,这种身心发展以每个具体的人为直接目标,也是我们教育活动的直接落脚点。
4、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专门老师、场所机构设备、专门以学习为任务的学生)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5、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965年,法国保罗 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1972年,埃德加 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从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做出具体的解释)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6、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主要是定型的实体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各级各
类学校教育系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
育的典型表征。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启蒙性(第一场所)、随机性与经验型、个别性
社会教育:对象全民性、地点广泛性、内容实用性、时间终身性、形式开放性
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
7、原始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
第一: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第二:教育具有原始性(目的和方法)
第三:教育具有同一性(内容、对象、目的、全民性)
8、古代社会学校教育形态
学校产生的原因;物质准备——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条件——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
现实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阶级等级性、内容保守性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
中,斯巴达进行的军事训练;雅典一向被看成“文雅教育”源地;
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教会学校把“七
艺”作为主要内容;宗教神学思想贯穿各门学科之中)
组织形式主要为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我
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为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而西欧最早的则是
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