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 欢度国庆教学实录1 北师大版.docx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欢度国庆教学实录1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欢度国庆教学实录1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欢度国庆教学实录1北师大版
本节课以“欢度国庆”为主题,旨在通过学习国庆节的历史背景、庆祝活动以及爱国情怀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国庆节的由来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具体内容包括:国庆节的由来、国庆节的庆祝活动、国旗、国徽、国歌的认识,以及爱国故事的学习。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国庆节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通过了解国庆庆祝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通过认识国旗、国徽、国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讲述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可能已经通过家庭或社会环境对国庆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国庆节是中国的生日,但具体的历史背景、庆祝活动等细节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节日庆祝活动尤其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的学习风格可能以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为主,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互动机会。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一年级学生在理解国庆节的历史意义时可能存在困难,因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抽象概念理解有限。此外,对于国旗、国徽、国歌等符号的认识可能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辅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有限而遇到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实物教具(国旗、国徽模型)、图片资料(国庆节庆祝活动图片)
-课程平台:北师大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平台
-信息化资源:国庆节相关的音频资料、视频片段
-教学手段:PPT课件、故事卡片、互动游戏、手工制作材料(制作国旗、灯笼等)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欢度国庆”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你了解国庆节的由来吗?”“你最喜欢的国庆节庆祝活动是什么?”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国庆节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国庆节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国庆节庆祝活动的视频,引出“欢度国庆”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国庆节的历史背景、庆祝活动、国旗、国徽、国歌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让学生分组介绍自己预习了解到的国庆节知识。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介绍,体验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国庆节的相关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介绍,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庆节的相关知识点,掌握国庆节的庆祝方式。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欢度国庆”课题,布置课后作业,如制作国庆主题的手工制品、写一篇关于国庆节的短文等。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国庆节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国庆节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