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我国教育投资问题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我国教育投资问题分析
【摘 要】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制定教育投资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途径。我国目前在教育投资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投入,以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作为当代世界占据主流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关键性作用,它不仅极大地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强烈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投资重要性的认识。当前,我国的教育投资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本理论在制定教育投资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及评析
人力资本理论作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产生于二战以后,60年代初形成理论体系,70年代后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理论。以西奥多.W.舒尔茨、加里.贝克尔、爱德华·丹尼森等为代表。
舒尔茨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的增长仅仅归结为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实际上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重要。同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在论证人力投资作用大于物质投资的基础上,把教育投资视为人力资本的核心,突出强调教育投资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投资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投资。第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因为各国人口的先天素质和潜在能力基本上是均衡的,但是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却是有差别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教育投资水平不同,社会平均受教育程度不同。第三,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人们接受教育后,提高了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了劳动素质,形成了有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存量和创造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的潜能。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使其成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新的门类,而且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当然,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理论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他注重宏观分析,忽视了微观分析,其理论缺乏微观的支持。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诸项因素缺乏具体化、数量化。
贝克尔在对微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人力资本理论构建了坚实微观经济分析基础,使之数量化、精细化和一般化。他把人力资本理论发展为人力资本收入函数确定劳动收入分配关系的一般理论。其开拓性研究有:第一,人力资本投资量的决定因素是投资的有利性和收益率。投资决策是由投资的边际收益率等于边际成本均衡点决定的,只有教育培训的预期收益现值至少等于其支出现值时,人们才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第二,在家庭人力资本形成中,父母对孩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存在一定的成本效用。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注重微观分析,弥补了舒尔茨只重视宏观的缺陷,注意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其理论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他沿用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缺乏对人力资本本质的分析,也缺乏对人力资本全面的研究等。
丹尼森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由于在用传统经济分析方法估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所起的作用时,会产生大量未被认识的、难以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来解释的“残值”,对此,他作出了最令人信服的定量分析和解释。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精细分解计算,论证出美国1929年一1957年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美国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
总之,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理论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社会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质资本积累转移到人力资本积累上来,因为物质资本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只有人力资本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它可以替代其它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发展。
2、以构建技术内生化增长模型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以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等为代表。继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后,罗伯特·卢卡斯、保罗·罗默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采用了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即知识积累模型,简称AK模型。
罗默开创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先河。他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为不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载体的知识积累过程,提出知识积累论,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因为知识通过教育具有“溢出效应”,投入的越大,积累的越多,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尤其是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除了具有递增的收益外,还能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
卢卡斯把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