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15 金色的鱼钩 优质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docx
第4单元15金色的鱼钩优质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金色的鱼钩》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长征精神,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尊重,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金色的鱼钩》,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长征精神的伟大。
②分析人物形象,理解“鱼钩”的象征意义,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
③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理解“鱼钩”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审美能力。
③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长征途中的艰苦场景,以及《金色的鱼钩》相关的人物肖像,用于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视频:选取与长征精神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4.教学卡片:制作人物卡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阅读《金色的鱼钩》并总结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金色的鱼钩》,设计问题如“主人公为什么选择用鱼钩作为礼物?”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阅读《金色的鱼钩》,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故事背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精神的纪录片片段,引出《金色的鱼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金色的鱼钩》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鱼钩象征的意义。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鱼钩在这里有特殊意义?”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主人公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如“鱼钩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金色的鱼钩》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长征精神和英雄人物相关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如指出写作中的亮点和改进方向。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写作作业,通过写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更多英雄事迹。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如思考自己从《金色的鱼钩》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些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知识点梳理
1.文学背景知识
-长征精神的概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
-《金色的鱼钩》的创作背景:课文选自《红岩》系列小说,作者吴强以长征中的真实事件为素材,塑造了鲜明的英雄形象。
2.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的形象特点:忠诚、勇敢、无私、坚定,是长征精神的化身。
-鱼钩的象征意义:鱼钩既是战争中的实用工具,也是鲁迅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对敌人的不屈和抗争。
3.修辞手法
-比喻:课文中的比喻手法丰富,如“鱼钩是战士的心脏”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鲁迅精神的珍贵和不可替代。
-拟人:将鱼钩拟人化,如“鱼钩在战士手中跳跃”,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4.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