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ocx
DB33/T798—2022
1
黑木耳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基质、菌棒制作与培养、耳场管理、出耳管理、采收与干制、包装、贮藏和运输、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生产档案等生产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黑木耳绿色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6192黑木耳
GB70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菌及其制品GB19169黑木耳菌种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
空气、水质等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10的要求。
5品种选择
5.1品种
宜选种性稳定、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并经省级以上品种认定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常用的有‘黑山’、‘916’、‘丽耳3号’等品种。
5.2菌种
菌种应从具有菌种生产资质的单位购买,质量应符合GB19169要求。
6栽培基质
DB33/T798—2022
2
主料宜选择杂木屑、桑枝屑和梨枝屑等,颗粒大小0.2cm~0.8cm。辅料为麸皮、碳酸钙、石灰等,符合NY5099的要求。
7菌棒制作与培养
7.1菌棒制作
7.1.1制作时间
7月中下旬~8月底制棒。
7.1.2工艺流程
备料(各种主辅料)→干主料预湿→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管理。7.1.3预湿
在装袋前8小时~12小时,干主料加水预湿,搅拌均匀。
7.1.4配料
根据配方中原料的按比例称重配料。建议配方为:
a)杂木屑培养基:杂木屑89%,麸皮10%,石灰1%,含水量55%~60%;
b)桑枝屑培养基:杂木屑40%,桑枝屑51%,麸皮8%,石灰1%,含水量55%~60%;
c)梨枝屑培养基:梨枝屑91%,麸皮8%,石灰1%,含水量55%~60%。
7.1.5拌料
先把辅料混匀后再与预湿好的主料混合均匀,含水量控制在53%~55%,以手捏紧料再张开时手掌心含有水渍不滴落为宜。
7.1.6装袋
选用规格为15cm×55cm×0.05mm的聚乙烯筒袋。拌料后4小时~5小时内完成装料,料棒松紧适宜,单个棒重(湿)应为1.5kg~1.7kg,装袋后清理袋口并扎紧。使用高压灭菌时,料棒打1个循环透气口(直径0.5cm),贴上专用透气胶片,并检查料棒(无磨损、刺破)。
7.1.7灭菌
料棒制作完成后,应及时采用常压或高压进行灭菌,料棒层叠式叠放于灭菌架上,一次灭菌的料棒数量宜控制在6000棒~10000棒。常压灭菌时,中心料温需在4小时达到100℃,并保持16小时~18小时;高压灭菌压力保持在0.1MPa(121℃)时,灭菌2.5小时~3.5小时。
7.1.8冷却
灭菌结束后,待温度自然降至50℃~60℃时,料棒应及时搬入经清洁、消毒、杀虫的冷却场所。
7.1.9接种
7.1.9.1接种前应对打穴工具(呈长圆锥体状,长约12cm~14cm,直径2.2cm~2.5cm)、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清洗和消毒(75%酒精涂擦或食用菌专用气雾消毒剂4g~8g熏蒸30分钟)。待料棒温度降到自然温度(不烫手)时,将料棒和菌种(表面消毒)、工具一起移入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消毒,接
DB33/T798—2022
3
种人员双手消毒(用来苏尔等消毒液清洗双手,进入接种箱或接种室后再用75%的酒精对手和工具进行消毒)。
7.1.9.2接种时用打穴工具在料棒上打深2.5cm~3.0cm的3个~4个穴,再接种(整块接入,勿留空隙),接种完成后,套上外袋(17cm~18cm×60cm的聚乙烯袋)。每瓶栽培种(750mL)接种15个~20个料棒,接种后的菌棒要及时移入培养场所。
7.2培养管理
7.2.1培养场所
培养场所应可调温。设施大棚应覆盖黑白膜、大棚顶架设遮阳网和喷淋设施,棚高宜3.5m~4.5m。
7.2.2场所消毒
在菌棒移入前2天~4天,用2%~5%来苏尔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地面洒石灰,地面铺设塑料薄膜。
7.2.3堆放方式
将完成接种的菌棒移入培养场所,菌棒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