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经典课件第六章美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美 洲 从地质史上看,美洲大陆的主体——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在中生代早期分属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并随海陆演化由合而分,到中生代末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最终同其他大陆分离开来。新生代时,受大西洋中脊海岭扩张力的推动,南、北美大陆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其前缘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俯冲、挤压,隆起为高大绵长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其间,上新世的构造运动,又使南美大陆通过中美地峡与北美大陆建立了联系,最终形成了统一的美洲板块,其陆上部分自北而南分为北美大陆、中美地峡和附近群岛部分以及南美大陆三大地理单元。 美洲自然地理概论 在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东西向主应力的作用下,美洲在地形上自西向东大致分属山地、平原、高原(古老低山)等三大地形系统。西部高大的山地和山间高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洲大陆西岸气候的发育范围,并破坏了理论上的纬向地带性。东部广大的平原和高原(古老低山),不仅为水系的发育和人类经济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间,而且地势低平,使其对称于赤道的纬向地带性结构有较好表现。 一.地形系统 古生代加里东-海西褶皱山带 中生代旧阿尔卑斯褶皱山带 (1)内华达褶皱山带 这次运动主要作用于科迪勒拉地槽西部,造就了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山、内华达山直至西马德雷山等一系列褶皱山脉,从而构成了北美科迪勒拉山系的西带。内华达运动在南美主要发生于古生代加里东-海西褶皱构造以西,相当于现代安第斯山的轴部。 (2)拉拉米褶皱山带 对美洲大陆造成的变动主要集中于科迪勒拉地槽东部,其影响范围北起阿拉斯加,南至中美东部,在北美造就了包括布鲁克斯山脉、落基山脉、东马德雷山在内的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带。也使南美安第斯地槽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整个安第斯山褶皱构造。 新生代新阿尔卑斯褶皱山带 开始于渐新世的新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一直延续到现代,这次运动在北美称为喀斯喀特运动。主要影响内华达褶皱山带以西地区,形成了阿留申山脉、加拿大岛山及美国海岸山脉等,并使中生代形成的内华达褶皱山带和拉拉米褶皱山带大幅度抬升,最终奠定了北美西部的陆地轮廓和构造以及现代地形的基本格局。 在南美,渐新世的构造运动使安第斯山东北段发生显著褶皱;上新世时又掀起了以大幅度上升为主的构造运动,并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或更后。最终奠定了它的现代构造基础,形成了世界上高峰连绵的年轻山系。 1.地盾型高原 主要分布在美洲大陆东部,包括北美拉布拉多、劳伦辛低高原和南美的圭亚那、巴西及巴塔哥尼亚三大高原等。它们在构造上大部分属古陆台中的地盾,基底岩系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等组成。因地壳长期上升,久经侵蚀,古老的结晶岩等多出露地表。地盾区矿藏组成的基本特点是缺乏燃料矿物,而金属矿物则极其丰富。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500×104 km2),发育于巴西陆台,海拔300~1 500m,地面起伏平缓,大部分地段具有上升准平原特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 2.地槽型高原 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阿尔卑斯褶皱带内,自 北向南主要有育空高原、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墨西哥高原和玻利维亚高原等。上述高原是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的结果,这一高原带富集有色金属矿,其中以铜、铅、锌、金、银、钨、钼等最为突出。 美洲大陆南北纵贯,地形区也呈南北纵列,且东、北、西三面分临三大洋,因此在构造、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美洲地表水分布及其水文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形成外流区与内流区之间,东西、南北之间以及各大流域之间的强烈对比,由此充分体现了全洲地理环境结构的特点。 南北纵贯的落基山-安第斯山作为美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一级分水岭,它首先把美洲大陆一分为二:西部属于太平洋流域系统,东部则包括大西洋流域系统和北冰洋流域系统,其中以大西洋流域面积为最广,又以外流区域占绝对优势。 河流 美洲河流分属四大流域系统,其中大西洋流域范围最大,包括墨西哥湾域哈得孙湾流域在内,流域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63.5%;太平洋流域与北冰洋流域的流域面积分别占全洲面积的14.4%和11.5%。 因此,美洲89% 的面积属外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