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7课时 比身高(大单元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docx
第一单元第7课时比身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计算。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类推能力和运算能力。
3.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后面补“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学情分析】
由于小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此外,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由于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尝试解决小数加减法的这一知识点。而且,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还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学习小数加减法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时《比身高》,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为了便于学生探索小数计算方法,教材选取了一组小数的数据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探索小数进位加的算法,第二个问题是探索小数退位减的算法,第三个问题是解决小数末尾需补0的退位减法。三个问题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小数的意义探索算法。
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78+413=532-289=
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指名说一说。
总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位算起。加法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减法中不够减时,就从前一位退,退几当(几十)。
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比身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学习任务一:探究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设计意图:由长颈鹿百科知识简介导入,引出长颈鹿一家比身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观察数学信息,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欲。本环节重点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列算式,全班分享不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小数进位加法】
1.长颈鹿简介
长颈鹿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地动物,站立时由头至脚可达6-8米,体重约700千克,刚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
2.创设情境
瞧!这是长颈鹿小花。(一一出现长颈鹿小花、长颈鹿妈妈、长颈鹿弟弟、长颈鹿爸爸)他们一家人在比什么呢?(引出课题:比身高)
3.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长颈鹿妈妈身高是多少米?
生2:长颈鹿弟弟(小黑)身高是多少?
生3:长颈鹿爸爸比长颈鹿小花高多少米?
4.出示问题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计算:2.4+1.7=
5.小组合作学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2)说说你的方法。
6.展示汇报
生1:我这样算
2.4里面有(24)个0.1;1.7里面有(17)个0.1。
24个0.1+17个0.1=41个0.1=4.1
所以:2.4+1.7=4.1(米)
生2:我画图试试
所以:2.4+1.7=4.1(米)
生3:我用数位顺序表帮忙
提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所以:2.4+1.7=4.1(米)
5.说一说:小数进位加法怎样计算?指名说一说。
总结:(1)相同数位对齐;(2)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学习任务二: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设计意图:有了前一环节进位加法的尝试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在展示分享中,故意借助错例,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质疑,不仅突破了小数退位减法的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6.出示问题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2.4-0.8=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试一试。
7.展示汇报
生1:24个0.1减去8个0.1等于16个0.1,就是1.6。
所以:2.4-0.8=1.6(米)
生2:画图展示
思考:4份不够减怎么办?
4份不够减,就从2中的一个拿出来平均分成10份,去掉4份。
所以:2.4-0.8=1.6(米)
生3:(列竖式计算)
讨论:为什么都是竖式计算,结果不一样呢?生生补充与质疑
8.根据这个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1当10,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