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习俗知多少》(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docx
《节气习俗知多少》(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节气习俗知多少》以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结合蒙沪版教材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深入了解我国传统节气习俗。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引入节气概念,讲解节气习俗,开展节气习俗体验活动,总结节气习俗的意义。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认知与欣赏,增强文化自信。
2.提升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节气变化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习俗的兴趣,发展合作交流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节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使学生明白节气是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指导农事活动的一种时间划分,如“立春”、“清明”等。
-举例:通过展示节气对应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如立春后植物开始生长,清明时节雨纷纷,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气的意义。
-掌握节气习俗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气背后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如清明扫墓、端午划龙舟等。
-举例:通过讲述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2.教学难点
-记忆节气的顺序和对应的习俗:由于节气和习俗较多,学生可能难以记忆。
-突破方法:设计节气卡片游戏,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来记忆节气顺序和习俗,增强记忆效果。
-理解节气习俗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节气习俗与农事活动的联系。
-突破方法:结合实地观察或视频资料,展示节气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让学生感受节气与农业的关系,从而理解习俗的实用性。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蒙沪版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节气习俗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节气顺序图表。
3.实验器材:无特殊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划分讨论区,布置节气习俗展示角,准备白板和记号笔。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图片,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绿荫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这些变化的感受。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变化与节气有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引入主题:简要介绍节气的基本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理解节气概念(用时5分钟):
-讲解节气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农历中的作用。
-通过互动问答,确认学生对节气概念的理解。
-节气习俗介绍(用时10分钟):
-依次介绍每个节气的习俗,如清明扫墓、端午划龙舟等。
-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习俗的庆祝活动和意义。
-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用时5分钟):
-讲解节气如何指导农事活动,如立春后的春耕、芒种后的夏收等。
-举例说明节气习俗与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节气顺序游戏(用时5分钟):
-分发节气卡片,让学生按照顺序排列。
-教师随机抽取卡片,学生快速找到正确的位置。
-习俗知识问答(用时5分钟):
-教师提出与节气习俗相关的问题。
-学生抢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奖励。
4.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分组讨论(用时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各自了解的节气习俗。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角色扮演(用时5分钟):
-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节气角色,模拟节气习俗的庆祝活动。
-其他学生观察并评价,提供反馈。
5.课堂总结(用时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节气习俗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6.作业布置(用时2分钟)
-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查找并了解下一个即将到来的节气习俗。
-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并在下节课分享。
总计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节气历史背景: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天文历法对节气的影响。
-各地节气习俗:搜集不同地区在各个节气时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立春的打春牛、立夏的秤人习俗等。
-节气与诗词:精选历代诗人关于节气的诗词,如杜甫的《清明》、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让学生感受节气与文学的结合。
-节气与饮食:介绍每个节气对应的饮食习俗,如立夏吃鸡蛋、立秋吃西瓜等,让学生了解节气与饮食文化的联系。
-节气与农谚:收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让学生了解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节气与气候变化:提供节气期间的气候变化资料,如温度、湿度、风力等,帮助学生理解节气与自然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