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探究秋叶的秘密(说课稿)-一年级上册同步精品课堂(苏教版·2024秋).docx
3.9探究秋叶的秘密(说课稿)-一年级上册同步精品课堂(苏教版·2024秋)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9探究秋叶的秘密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识别秋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特征。
-详细说明: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秋叶,并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纹理。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掌状分裂、银杏叶的扇形以及杨树叶的狭长等,从而加深对秋叶形态的认识。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理解秋叶变色的科学原理。
-详细说明:难点在于解释秋叶变色的原因,包括叶绿素分解、花青素积累等科学概念。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叶子在不同光照下的变化,引导学生推测叶绿素与秋叶变色的关系,并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与秋叶变色的内在联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苏教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秋叶图片、叶脉图、秋叶变色的科普视频等。
3.实验器材:准备放大镜、透明容器、酒精、白纸等,用于观察叶绿素的变化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摆放实验操作台,营造适合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幅秋天的风景画,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点,如落叶、丰收等。
-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植物生长的知识,提问:“还记得植物生长的三个阶段吗?”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秋叶的特征,包括形状、颜色和纹理。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秋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举例说明:教师举例说明秋叶变色的原因,如叶绿素分解、花青素积累等,通过实验演示叶绿素在酒精中的溶解过程。
-互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秋叶特征,并探讨秋叶变色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叶绿素在酒精中的溶解现象。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分发秋叶样本,让学生动手观察和描述秋叶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和纹理。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操作,解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秋叶的特征和变色原因。
-提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种类的秋叶,并观察它们的特征,下节课分享观察结果。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秋天的自然现象,思考与植物生长、气候变化等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能力的提升
学生通过观察秋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学会了细致入微,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自然界的奥秘。这种观察能力的提升将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2.认知水平的拓展
学生通过学习秋叶的秘密,了解了叶绿素、花青素等科学概念,拓展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植物生长、光合作用等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实践操作能力的增强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亲手操作,通过观察叶绿素在酒精中的溶解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4.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提高了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
5.爱护环境的意识增强
通过学习秋叶的秘密,学生了解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了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他们开始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秋叶变色原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种思考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