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税收管理概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制定税收制度对税收分配全过程的管理。 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约束力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以及计划、会计和统计管理制度。 从总量角度看,制度管理集中体现在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上,即宏观税率问题。 宏观税负低——国家和政府运行的资金无法得到满足 宏观税负高——制约私人部门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制约经济增长。 制度管理的核心是税收管理体制,它的实质是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问题。 是指税收的计划、会计和统计管理,属于税务系统内部管理制度。 所谓计划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利用税收计划指导、组织和监督税收分配活动。 所谓会计管理,又称税收会计,是指税务机关对于税收计划执行过程和征收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系统、连续的会计核算。 所谓统计管理,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统计制度,将税收、税源和税政等方面的数据汇总,编制统一的报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计划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利用税收计划指导、组织和监督税收分配活动。税收计划的编制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提供的各种经济发展指标为基础,以经济税源调查资料为依据来整理、编制。税收计划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编制、逐级上报、层层汇编的程序。最后汇总的中央级税收计划和各级地方税收计划作为各级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分别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所谓会计管理,又称税收会计,是指税务机关对于税收计划执行过程和征收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系统、连续的会计核算。税收会计是一种专业会计,它是以税务机关为会计主体,依据会计核算程序,正确、及时地对税款的征收、减免、欠缴、提退、入库等税收资金运动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会计管理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反馈税收有关信息,保证税收管理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所谓统计管理,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统计制度,将税收、税源和税政等方面的数据汇总,编制统一的报表的过程。税收统计用数字语言反映税收成果、税源变化、税政状况,是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税收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依法征税活动的管理。 征收管理是整个税收管理体系的中心内容,是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 它包括8项内容(1)税务管理;(2)税款征纳;(3)发票管理;(4)税务稽查;(5)法律责任;(6)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7)税务代理;(8)纳税人权利等。 税收征管的法律地位,通常是指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在税收法律体系中是否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以及与税收实体法律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 而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取决于它是否能成为税收法律体系中一个独门的部门。(以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为依据) 一、税收征管法的渊源 二、税收征管法的部门 税收征管法是调整在税收征纳及其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形式上的税收征管法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1993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简称税收征管法),该法曾于1995年和2001年两次修订。 实质上的税收征管法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法律制度体系。税收征管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六方面: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国际条约。 1、宪法(税法从总体上来讲师依据宪法制定的)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包涵着有关税收和税法的规范,是制定税法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税收征管法的最根本的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规定,既是税收征管的根本依据,也是税收征管的约束原则。 2、法律 我国的《税收征管法》既是由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一般法律,也是目前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渊源。除此以外,由于税收征管的某些事项涉及其他法律部门和部门法,因此其他的一些相关法律,比如《海关法》、《刑法》(危害税收征管罪:偷税、抗税、骗税等)、《行政处罚(复议、诉讼)法》等,也应视为税收征管法律的渊源。 3、行政法规(最高行政机构——国务院制定) 我国国务院在1994年税制改革中,制定了大量的税收方面的条例,现行的单行税法,除《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外,大部分都是以《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实施,从而使行政法规事实上成为我国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的主要法律渊源。 4、地方性法规(地方权力机关) 地方性法规虽然也属于广义上的国家法律范畴,但其效力不能及于全国,而只能在地方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在实行分税制的情况下,地方立法机关可以依法就某些地方税制定地方性法规。我国地方税的立法权如果下放到省级,则省级立法机关即可制定税收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从而使地方性法规亦可成为税收征管的法律渊源。 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