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与共同体(.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和”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和”文化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高度尊重,他提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和为贵”“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人们熟知和常用的话语。“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普遍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在传统文化中,“和”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还是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它是既包括基本理念、价值,又包括运用原则和方法的一个思想体系。可以说,中国传统的中和思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智慧,其正确合理的思想内核,对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和表示一种关系、一种秩序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以一定的关系共存的统一体(或称共同体)。这就是和。宇宙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是和的万物。所以,“和实生物”,这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在这个意义上,和的对立面是同。同,是指单一成分的存在或叠加。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都是把和与同相对而言,讨论的是世界是和还是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和与同的问题?
古人曾举烹饪为例说明和同之辨。譬如烹汤,要有鱼、肉,加上酱醋盐梅,葱姜蒜酒等等,由厨师调配得当,再用适量的水、适当的火候进行加工,如此才有美味的汤。多种成分按一定关系共生,构成一事物,这就是和实生物。而如果用锅煮水,水干续水。如此反复,就只是白水。这就是同;“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
统一事物中的各个局部成分各有其一定的位置。每一成分和因素都处于其应处的地位,发挥各自的作用,构成总体的和。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任何一个局部的因素不能处于应处的位置,总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拿烹饪说,极简单的一件事,用盐的多少,决定着菜肴的品质;盐量的过与不及,都会破坏菜肴的美味,即总体的和。其他各个因素也都如此。所以和就是各个成分、因素都处于恰当的位置,这样一种状态和秩序。这种状态和秩序可以用“各得其所”来表述。和的实质就是“各得其所”。
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
“和为贵”不单纯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它是以和实生物的宇宙观为基础的;正因为我们认识到世界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所以说一切事情上我们要顺应事物本来的要求,以和为贵。也就是以和为最高目标,或者说以各得其所为目标。
《周易》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乾卦·彖传》)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都是以“和”为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太和”“中和”,万物“各正性命”;天地位,万物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自然和社会人事,万物各得其所的理想境地
所以,和、各得其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最高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做好一切事的根本目标。
运用的三原则
以和为贵,以各得其所为目标,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起而行之,施之于实事。中华传统文化,也包含有和的运用中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其一,和而不同。
为了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首先必须要有“和而不同”的理念,或者说是从这样的一个理念出发。和而不同,可以有两层意义。从宇宙万物的现实状况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本来就是和的世界,不是同的世界;世界存在的状态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从人事的方面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又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世界是和而不同的,我们处理事物也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
作为待人处事的原则,所谓和而不同,首先是承认差异。要懂得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合理的,是事物存在的常态;不能要求取消差别,完全一致。然后在承认不同的基础上,研究事物内部有哪些方面,怎么来协调各种关系和矛盾,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承认差异是前提,求各得其所是目标。始于承认差别,终于各得其所,和的理念贯彻始终。这就是和而不同。而不承认和排斥差别,一味追求一致,这叫同而不和。古人讲什么是和而不同?国君他的意见认为是对的,但其中还有不对的成分,大臣要把这不对的成分提出来;国君认为错的,但其中还有正确的成分,大臣要把这正确的成分指出来;通过讨论达到一个中肯的意见。这叫和而不同。相反,国君说这个好,大臣也跟着说好好好,国君说不对,臣子也随声附和,跟着说错错错。一言堂,没有不同意见。这就是同而不和。
其二,中庸,无过不及,不偏不倚。
和的秩序,各得其所,一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因素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