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二 DNA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CR技术的形成及发展 PCR的实现 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 等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反应。其原理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只是在试管中给DNA的体外合成提供以致一种合适的条件——摸板DNA ,寡核苷酸引物,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体系,DNA变性、复性及延伸的温度与时间 PCR的改进与完善 Mullis最初使用的 DNA聚合酶是大肠杆菌 DNA 聚合酶 I 的Klenow片段,其缺点是:①Klenow酶不耐高温, 90℃会变性失活,每次循环都要重新加。②引物链延伸反应在37℃下进行,容易发生模板和引物之间的碱基错配,其PCR产物特异性较差,合成的DNA片段不均一。此种以Klenow酶催化的PCR技术虽较传统的基因扩增具备许多突出的优点,但由于Klenow酶不耐热,在DNA模板进行热变性时,会导致此酶钝化,每加入一次酶只能完成一个扩增反应周期,给PCR技术操作程序添了不少困难。这使得PCR技术在一段时间内没能引起生物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1988年Saiki 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thermus aquaticus) 中提取到一种耐热DNA聚合酶。此酶具有以下特点:①耐高温,在70℃下反应2h后其残留活性大于原来的90%,在93℃下反应2h后其残留活性是原来的60%,在95℃下反应2h后其残留活性是原来的40%。②在热变性时不会被钝化,不必在每次扩增反应后再加新酶。③大大提高了扩增片段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增加了扩增长度 (2.0Kb)。由于提高了扩增的特异性和效率,因而其灵敏性也大大提高。为与大肠杆菌多聚酶I Klenow片段区别,将此酶命名为Taq DNA多聚酶(Taq DNA Polymerase)。此酶的发现使PCR广泛的被应用 PCR 技术的实验原理 模拟细胞内DNA合成的过程 利用了DNA变性、复性和能进行杂交的特点 通过全自动的热循环仪来完成 PCR的基本原理 PCR反应条件 PCR过程 PCR的特点 PCR的基本原理 PCR反应条件 PCR过程 PCR的特点 PCR的基本原理 PCR反应条件 PCR过程 PCR的特点 PCR的基本原理 PCR反应条件 PCR过程 PCR的特点 PCR的基本原理 PCR反应条件 PCR过程 PCR的特点 PCR的基本原理 PCR反应条件 PCR过程 PCR的特点 PCR的基本原理 PCR反应条件 PCR过程 PCR的特点 PCR反应的基本条件 模板的制备 模板是进行DNA体外扩增的依据,它的来源于不同的材料。PCR对模板的质量要求很高,但对它量的要求不高。 制备模板的材料: 新鲜材料:人或动物的血液及组织中提取; 从少量材料:痰、尿液、腹腔液等; 法医学的材料:血斑、精斑等; 考古材料 从以往保存的材料,如石蜡切片的蜡块中。 提取的原理和方法:(略) 引物的设计: 设计引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引物长度: 15-30bp,常用为20bp左右。??? ②引物扩增跨度: 以200-500bp为宜,特定条件下可扩增长至10kb的片段。??? ③引物碱基:G+C含量以40-60%为宜,G+C太少扩增效果不佳,G+C过多易出现非特异条带。ATGC最好随机分布,避免5个以上的嘌呤或嘧啶 核苷酸的成串排列。??? ④避免引物内部出现二级结构,避免两条引物间互补,特别是3端的互补,否则会形成引物二聚体,产生非特异的扩增条带。 ⑤引物-3’端的碱基,特别是最末及倒数第二个碱基,应严格要求配对,以避免因末端碱基不配对而导致PCR失败。? ⑥引物中有或能加上合适的酶切位点, 被扩增的靶序列最好有适宜的酶切位点, 这对酶切分析或分子克隆很有好处。??? ⑦引物的特异性:引物应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其它序列无明显同源性。引物量: 每条引物的浓度0.1~1umol或10~100pmol,以最低引物 量产生所需要的结果为好,引物浓度偏高会引起错配和非特异性扩增,且可增加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的机会。 PCR所用试剂: DNA聚合酶 buffer:包括两种,一种是含Mg++,一种是不含Mg++ 。 dNTPs PCR的操作过程 设定一个加样配方: 标准的PCR反应体系: 10×扩增缓冲液 5ul 4种dNTP混合物 各200umol/L 引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