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 这儿真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docx
习作:这儿真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结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表达,培养其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感受的能力。通过学习课文《这儿真美》,激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之情,同时训练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进行写作,提高其写作水平,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观察和描绘,运用恰当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表达对美的感受。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观察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自然之美,提升审美素养。
3.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内在联系,传承和弘扬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尊重。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学会观察自然景物的特征,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
②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
③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2.教学难点
①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观察并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
②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使用过于简单或生硬的语言。
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将自然景物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白板、打印机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3.信息化资源:电子课本、教学PPT、网络图片素材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实物展示、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这儿真美》电子课文和预习问题,如“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你是如何感受到它们的美的?”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作业收集功能,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和问题回答。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课文,记录下美的细节和感受。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回答提交至微信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预习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
讲解知识点:讲解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修辞手法改写课文中的句子。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指导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如何更好地描绘景物。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参与讨论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实践修辞手法的运用。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一篇以“我的美丽家乡”为主题的作文。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范文,供学生参考。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完成作文创作。
拓展学习:学生阅读范文,学习他人如何描绘自然景物。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总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文。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自我提升。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绘,并通过实践和反思提升写作技能。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文学作品:《小石潭记》、《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古典诗词,以及《草原》、《桂林山水》等现代散文,这些作品都是描绘自然之美的经典之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美的内涵。
(2)艺术作品:如《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等山水画,以及《日出·印象》、《星空》等油画,这些作品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独特魅力,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
(3)纪录片:《美丽中国》、《地球脉动》等纪录片,通过镜头展示我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
(4)自然景观:介绍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如九寨沟、黄山、张家界等,这些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加深对自然美的认识。
2.拓展建议
(1)阅读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描绘,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欣赏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特别是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让学生学会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自然美。
(3)观看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美丽中国》等纪录片,让学生在视觉盛宴中领略自然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4)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