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三章 章末小结 阶段质量检测(人教版).doc

发布:2018-04-19约9.0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近年来,青海省互助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强农产品流通、积极实施扩容改造项目、搞好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工作,使马铃薯种植成为农业增收的主要来源。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的马铃薯种植业属于(  ) A.商品农业         B.传统农业 C.粗放农业 D.混合农业 2.青海的马铃薯淀粉含量达30%以上,茄碱含量低,不麻不辣,色味纯正,香甜爽口,其品质优良的种植条件是(  ) ①光照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昼夜温差大 ④病虫害较少 ⑤灌溉水源充足 ⑥热量条件好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从题干信息来看,马铃薯生产主要用于商品交易,属于商品农业。第2题,从题干来看,马铃薯的品质优良,其淀粉含量高,茄碱含量低,香甜可口,主要与青藏高原地区地势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等因素有关。 答案:1.A 2.D 读“东北区域略图”及五地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3~4题。 ① ② ③ ④ ⑤ 年均温/℃ -3.6 4.9 6.8 -0.4 3.6 年降水量/mm 355 881 361 630 523 3.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Ⅰ—① B.Ⅱ—② C.Ⅲ—③ D.Ⅳ—④ 4.与江汉平原比较,Ⅳ地区粮食商品率较高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 B.肥沃的土壤 C.雨热同期的气候 D.地广人稀 解析:第3题,①③年降水量小于400 mm,故对应Ⅰ或Ⅴ,又因为①年均温较低,故对应纬度较高的Ⅴ,③对应Ⅰ;②年降水量为881 mm,较丰富,对应Ⅲ;④年均温较低,对应Ⅳ;则⑤对应Ⅱ。第4题,Ⅳ地区是三江平原,地广人稀是其粮食商品率较高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3.D 4.D 下表是我国某省的农业统计资料,据此回答5~6题。 农作物] 指数 年份 水稻 蔬菜 效率优 势指数 规模优 势指数 效率优 势指数 规模优 势指数 2000年 0.62 2.44 0.53 1.97 2005年 0.61 2.39 0.51 2.12 注: eq \b\lc\ (\a\vs4\al\co1(某区域某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eq \f(该区域该农作物的单产量/该区域所有农作物的平均单产量,全国该农作物的单产量/全国所有农作物的平均单产量) eq \b\lc\ (\a\vs4\al\co1(某区域某种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eq \f(该区域该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该区域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全国该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全国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5.该省种植业生产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是(  ) A.总产量下降——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 B.总产量下降——增加劳力精耕细作 C.单产水平较低——加大科技投入 D.单产水平较低——轮作休耕保肥 6.影响该省蔬菜规模优势指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的大力改善 B.水利工程的大力建设 C.单产水平的明显提升 D.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解析:第5题,从表中可知该省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较低,说明单产水平较低,需要加大科技投入。第6题,蔬菜规模指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答案:5.C 6.D 读“甲、乙两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完成7~8题。 7.甲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种植园农业 8.与乙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刚果盆地 B.四川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墨累—达令盆地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知甲地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低,需要劳动力多,可能为季风水田农业。第8题,乙地种植业与畜牧业比重都较大,商品率都很高,应为混合农业,典型地区为墨累—达令盆地。 答案:7.A 8.D 下图反映了世界某些农业生产的特征。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能代表中国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溉农业和天山游牧业特征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下列地区与图中②特征相吻合的农业地区是(  ) A.美国中央大平原 B.利比亚撒哈拉地区 C.日本北九州地区 D.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地区 解析:第9题,灌溉农业一般为集约经营,规模较小,产出水平高;而游牧业一般是粗放经营,产出水平低,规模也较小。第10题,②特征主要是集约化经营、产出水平高、经营规模小,与之相似的只有C。 答案:9.B 10.C 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