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 第二章 章末小结 阶段质量检测(人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我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分布图”,回答1~2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2.从上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的说来,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高
解析:第1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第2题,中部各省中黑龙江、吉林城市人口比重也在40%以上;西南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在20%~40%之间;20世纪80年代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快,新增特大城市也较多。
答案:1.A 2.D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4.图中,最有可能成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首选地的是( )
A.甲 B.乙
C.戊 D.丙
解析:第3题,图中乙地位于市中心,为商业区;甲地位于郊区,依山傍水,适宜建高级住宅区;丙地位于河流与道路交会处,地租低,交通便利,可建仓储批发区。第4题,影响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应首选地价较低的地区建设。甲地背山面水,环境条件好,地价高;乙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丙地为河流与道路交会处,交通便利,地价较高;而戊地处在东西两山地之间的低洼地区,环境质量较差,又位于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地价较低;同时在此建设廉租房、经适房,便于工人上下班和购物,生活支出低。
答案:3.D 4.C
图甲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图”,图乙为“某城市的功能分区模型图”(假设在同一均质平面条件下)。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工业区 B.②—商业区
C.③—住宅区 D.④—农业区
解析:由图甲付租能力与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①、②、③分别对应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由此推测④为远郊区或农业用地,再与图乙对比,可知④为农业区。
答案:D
6.如果考虑放射式交通线的影响,则图乙可能变化为下图中的( )
解析:地租在交通线附近升高,等地租线由高处向低处凸,且商业区(Ⅰ)占地面积相对较小,故B正确。
答案:B
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7~8题。
7.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改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7题,从左图可以看出城市建成区面积越大城市温度越高,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从右图可以看出城市人口越多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温度越高。第8题,图示信息反映出城市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增加,因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气温升高,城郊间必然形成热力环流。
答案:7.A 8.D
读“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表”,回答9~10题。
1970年
2002年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人均GDP /美元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人均GDP /美元
①
9
69
13
114
②
41
282
74
6 777
③
89
1 912
89
15 625
④
71
4 861
76
23 180
⑤
71
1 916
77
29 486
9.在30多年中,上述五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①国与③④⑤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 )
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①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比其他三国少
C.①国为发展中国家
D.①国人口增长率比其他三国低
解析:第9题,②国在1970~2002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33个百分点,在五国中最高。第10题,①国城市化水平处于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为发展中国家。
答案:9.B 10.C
读图,回答11~12题。
11.甲图中P处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可能是( )
①依山傍水临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②地势平坦,有工厂在此集聚 ③接近文化区,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