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024-2025学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数学新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docx
2.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024-2025学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数学新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紧密围绕人教版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为主要内容。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概念,掌握运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核心素养。通过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探究,学生能够抽象出有理数运算的规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
②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运算,包括正数与负数的加减、同号两数的加减、异号两数的加减以及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等。
③能够识别和正确处理有理数运算中的符号问题,确保运算的正确性。
2.教学难点,
①正确理解和处理异号两数相加时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问题,确保运算结果的正确性。
②理解和运用减法的性质,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知识,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出合理的结果。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实物教具(如正负数卡片、加减法算式卡片)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数学教学软件
-信息化资源:有理数加法与减法教学视频、在线练习题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互动式教学软件、小组合作学习工具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日常生活中涉及正负数的情景,如气温变化、存款取款等,引导学生回顾正负数的概念和意义。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进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以此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①教师讲解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结合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展示正数与负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如“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②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并举例说明这些性质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练习,重点讲解符号的处理和运算顺序,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运算。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对基本运算的掌握。
②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找零、计算气温变化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③教师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何用有理数加法与减法解决运动比赛中的成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
4.学生小组讨论
-3方面内容举例回答:
①学生讨论如何处理异号两数相加时的符号问题,如“-3+5”如何计算。
②学生讨论减法运算的性质,如“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③学生讨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如“小明有20元,他买了一本书花费了15元,他还剩下多少钱?”如何表示。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并举例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如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处理、减法运算的性质等,确保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流程用时分钟:
-导入新课:5分钟
-新课讲授:15分钟
-实践活动:15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总结回顾: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如正负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运算,包括正数与负数的加减、同号两数的加减、异号两数的加减以及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等。
-学生能够识别和正确处理有理数运算中的符号问题,确保运算的正确性。
2.能力提升: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知识,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出合理的结果。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与同伴有效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在探究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
-学生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规律,发展数学建模能力。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