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docx
2.1.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探索一个神奇的世界——有理数的加法!??这节课,咱们将手牵手,一步步揭开这个数学奥秘的面纱。我们要用有趣的方法,让原本抽象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让咱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如何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趟数学之旅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通过有理数加法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发展数感,提高运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将学会运用直观方法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同学们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如自然数、整数、简单的几何图形等。他们具备一定的数感和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但对于有理数这一概念可能还较为陌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这一学科也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部分同学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图形来理解抽象概念,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可能更擅长逻辑推理和分析。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首先,理解有理数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挑战,需要从数轴和相反数的角度去认识;其次,正数与负数的加法运算可能让学生感到混淆,尤其是在处理异号数的加法时;最后,学生可能会在应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困难,需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加深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随时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有理数加法相关的图片、数轴图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好数轴模型、正负数标记的小卡片等,用于辅助学生进行加法操作和游戏。
4.教室布置:安排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每个小组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加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加法实例,如购物找零、行程计算等。
2.提出问题:
-“如果现在我们有两个人分别走了5米和3米,那么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自然过渡到有理数加法的引入。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有理数概念:
-通过数轴模型,讲解正数和负数的定义。
-强调数轴的左右方向,以及原点的意义。
-用时:3分钟
2.正负数加法:
-讲解同号两数相加的规则,并通过实例演示。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异号两数相加的规律。
-用时:5分钟
3.结合数轴进行加法运算:
-展示如何利用数轴进行正负数的加法运算。
-让学生动手在数轴上操作,加深理解。
-用时:4分钟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课堂练习: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同号加法、异号加法以及混合运算。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用时:10分钟
2.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实际问题,如“如果小明有10元,他买了一个价值5元的书和一个价值8元的笔记本,他还需要多少钱?”
-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
-用时:5分钟
四、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10分钟)
1.课堂提问:
-针对练习中的问题,随机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加法运算的理解。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教师总结: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规则和运算方法。
-强调加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数学建模: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解决。
-例如,用有理数加法计算气温变化。
2.分析与推理:
-鼓励学生分析不同加法运算中的规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律。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包括正数、负数、零和相反数。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同号两数、异号两数以及零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学生能够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提升:
-学生在数学抽象能力方面得到提升,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学生在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得到加强,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