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docx
2.1.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其他运算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发展数学推理能力,通过运算规则的推导,使学生学会逻辑推理的过程;提升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效率。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接触有理数概念,对负数、正数等概念的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学生层次上,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整体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较为基础。在知识方面,学生对整数加法运算较为熟悉,但对有理数加法的新概念和规则可能存在困惑。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待培养。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存在依赖教师讲解、缺乏主动探究的现象,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在课程学习上,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准备有理数加法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演示有理数加法运算的视频。
3.实验器材:无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摆放黑板或白板,以便展示学生作品和进行互动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正负温度变化、存款利息计算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数的意义。
2.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生活中的正负现象?如何进行正负数的加法运算?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正负数的理解,以及如何进行加法运算的想法。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有理数加法概念介绍: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强调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2.加法法则讲解:
a.正数加正数的法则:展示例子,讲解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b.负数加负数的法则:展示例子,讲解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c.正数加负数的法则:展示例子,讲解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d.负数加正数的法则:展示例子,讲解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加法运算的法则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应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基础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中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解答: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其他组补充或纠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如何判断有理数加法的结果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顾加法法则,总结出判断方法。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五、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应用题设计:让学生根据生活实例设计有理数加法应用题。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应用题,并尝试解答。
3.展示作品:每组展示设计的应用题和解答,其他组评价。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理数加法运算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加、零的加法等规则。他们在练习中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规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具体实例和生活情境的引入,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了数学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数学建模。
3.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合理地推导出加法运算的规则。
4.运算能力:学生在大量练习中,不仅巩固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还提高了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他们能够迅速地完成加法运算,减少了计算错误。
5.应用能力:学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