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原子结构-复习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复习学案
18.1 电子的发现
【学习目标】
1.知道电子是怎样发现的及其对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
2.知道阴极射线及其产生方法,了解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方法.
3.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问题.
【重点难点】
1.电子的发现过程.
2.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有关计算.
【易错问题】误认为气体压强越小辉光现象越明显.
【自主学习】
一、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是从阴极射线管的阴极发出的高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微观粒子是_____.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二、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通过研究_________发现了电子;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_________通过著名的____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电子的电荷量约为__________C,电子的质量约为__________kg.任何带电体所带电量只能是电子电量的_______.
【课堂达标】
1.关于电子的发现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的汤姆孙B.德国的普吕克尔C.德国的戈德斯坦D.美国的密立根
2.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最终发现了电子,由此被称为“电子之父”,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中可能有电子,也可能没有电子B.不同的物质中具有不同的电子
C.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836倍D.电子是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3.关于电荷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子的电量是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B.物体的带电量可以是任意值
C.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D.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称为元电荷
4.
图18-1-8
如图18-1-8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根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
A.向纸内偏转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
5.图18-1-9是电子射线管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轴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轴负方向)偏转,在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
图18-1-9
A.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B.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
C.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z轴负方向D.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
6.图18-1-10为示波管中电子枪的原理示意图.示波管内被抽成真空,A为发射热电子的阴极,K为接在高电势点的加速阳极,A、K间电压为U.电子离开阴极时的速度可以忽略,电子经加速后从K的小孔中射出时的速度大小为v.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8-1-10
A.如果A、K间距离减半而电压仍为U不变,则电子离开K时的速度变为2v
B.如果A、K间距离减半而电压仍为U不变,则电子离开K时的速度变为
C.如果A、K间距离保持不变而电压减半,则电子离开K时的速度变为
D.如果A、K间距离保持不变而电压减半,则电子离开K时的速度变为v
图18-1-11
7.如图18-1-11所示,光电管的阴极被某种频率的光照射后,能产生光电效应.阴极K上的电子被激发逸出表面(初速度为零),经加速电压U加速后达到阳极A上,并立即被A吸收.若电子电荷量为e,质量为m.则A极在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冲量为________.
8.
图18-1-12
测量油滴带电荷量的装置如图18-1-12所示,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与电源连接,上、下板分别带正、负电荷.油滴从喷雾器喷出后,由于摩擦而带电,油滴进入上板中央小孔后落到匀强电场中,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油滴的运动情况.两金属板间的距离为d,忽略空气对油滴的浮力和阻力.调节两金属板间的电势差u,当u=U0时,使得某个质量为m1的油滴恰好做匀速运动,该油滴所带电荷量q为多少?
【学后反思】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
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
2.知道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理解模型提出的主要思想.
3.知道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的意义及原子核的尺度.
【重点难点】
1.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及其解释.
2.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易错问题】误认为任何情况下核外电子数都等于核内质子数.
【自主学习】
一、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_____、______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
显示全部